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正>为纪念我国著名哲学史专家、国际知名教授萧萐父先生对中国哲学特别是明清学术、思想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2009年11月2—4日,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国际明清学术思想研讨会暨纪念萧萐父先生诞辰八十五周年"会议在武汉大学珞珈山庄隆重召开,来自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名海内外学者与会。大会收到论  相似文献   
42.
回族先民来到中国的时间,最早可追溯到唐宋时期。从唐宋至明清,回族在中国经历了定居、形成、发展的过程。回族从形成至今,基本上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大杂居是指回族居住的地域十分分散,散处在全国各地;小聚居是指全国各地散居的回族在一定范围内以清真寺为中心聚居的居住  相似文献   
43.
叶平 《中国道教》1995,(3):44-45
九江道教鼻祖匡续 匡续(一作匡俗),又名庐俗,字子孝或君孝。我国第一篇介绍庐山的文章《庐山略记》(慧远著)载:“匡续先生者,出自殷周之际,遁世隐时,潜居棒其下。或云:续受道于仙人,而适游其岩,遂室岩岫,即岩成馆。”匡续的传说很多,有的讲他在庐山最奇的上霄峰修炼,也有的讲他在流水潺潺的虎溪隐居,更为夸张的说法是。  相似文献   
44.
李小强 《佛学研究》2004,(1):244-251
本文主要论述净土信仰在大足石刻发展历程上的作用。以唐宋时期大足石刻的造像为例,说明净土信仰为大足石刻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内容、充足的精神动力,其发展历程无不与净土信仰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45.
国际知名学者、我国著名哲学史家萧萐父先生于2008年9月17日因病医治无效,溘然长逝,享年84岁. 萧蓬父教授是国家重点学科--武汉大学中国哲学学科的创建者与学术带头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他曾历任武汉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国际中国哲学会国际学术顾问,中国<周易>学会顾问,国际道联学术委员,国际儒联顾问,中国文化书院导师等;  相似文献   
46.
本文对乾嘉之际白莲教起义的历史地理背景、白莲教"襄阳教团"之地理分布与空间结构进行分析,认为"襄阳教团"的地理分布分为襄阳城与樊城附近,以三合镇、双沟为中心的襄北平原及以黄龙垱为中心的襄东南低山丘陵区三大块地域.白莲教"襄阳教团"的空间结构可分为直接影响区域、间接影响区域及联系交流区域三个层次.直接影响区域的空间结构又可分为最高中心地、二级中心地及三级中心地三个层面.在白莲教的传播与空间扩散中,经济-贸易流动体系、短距离的移动及长距离的移民发挥着重要作用,可知"襄阳教团"中的经济-贸易体系与行政区划既有重合之处,也有不尽相符之处.  相似文献   
47.
明清之际出现了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为代表的儒家天主教徒,还有其他入教或与天主教有一定联系的儒者,他们面对晚明思想转型,受到传教士“合儒、益儒、补儒和超儒”的影响,在中西文化会通的基础上以求“同”的意识重新审视和反思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和历史演变,批判道、佛和宋明理学,回归儒家早期传统,重建上帝信仰。他们在坚守中国文化主体性前提下吸纳西方科学技术及宗教神学,试图用天主教教义和教理来会通、改造、补充甚至超越儒学,化解儒学面临的危机,以天主教精神重建中国人的信仰体系,探索儒学发展的方向和道路,从信仰维度更新发展儒学。  相似文献   
48.
刘梁剑 《学海》2012,(1):160-164
本文从人物之际的角度探讨黄宗羲的"一本万殊"思想。黄宗羲从刘宗周那里接受了一个基本命题:"盈天地间皆气也。"黄宗羲的气本论在肯定人与物一气相通的同时,认为气化流行造成"万殊":人有人之性,物有物之性。从人物之别到人禽之辨,黄宗羲强调,人性区别于物性的独特之处在于纯粹至善的不忍人之心。通过"心即气之灵处"的命题,一本万殊展示了更为丰富的意蕴。从气到心意味着天地万物的一气相通从本然状态转变为道德明觉状态。另一方面,"心即气之灵处"意味着心与气的相互确证。心与气相互确证,这一点蕴含着深刻的道德认识论意义:气担保了道德主体与道德客体的同源性,而这一同源性进而担保了"人心之理"与"天地万物之理"相互吻合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9.
"学者"的含义,据我国编辑的《汉语大词典》的解释,大概有两种,一种是"做学问的人,求学的人",另一种是"学术上有造诣的人"。在中国学者自己的心目中,学者不仅含有研究学术的应有之义,它还包孕强烈的社会关怀及可作表率的人格修养这层内涵。而  相似文献   
50.
唐宋时期,作为专指敦煌城的"城隍"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是因为敦煌城及周边城市不时地遭到外族入侵所致.而敦煌的城隍神信仰并不甚流行,原因是敦煌盛行毗沙门天王信仰,毗沙门天王已经代替了城隍神,担当起了护卫敦煌平安的使命,成为敦煌的保护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