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17篇
  免费   1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27篇
  2018年   78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157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167篇
  2011年   254篇
  2010年   160篇
  2009年   176篇
  2008年   194篇
  2007年   80篇
  2006年   149篇
  2005年   135篇
  2004年   188篇
  2003年   119篇
  2002年   130篇
  2001年   174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1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79篇
  1994年   42篇
  1990年   53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91.
刘文静 《美与时代》2014,(12):26-26
唐代时期政统与道统的矛盾斗争促进隐逸思想的改变,并融入了园林中,促使了园林中郊野别业发展。隐逸思想丰富了唐代园林文化的内容,使郊野别业“隐逸”构建空间开始定型,并对后世园林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2.
10月14日,陕西城固县道教协会举行成立大会,与会代表听取了《城固县道教协会筹备工作报告》,审议并通过了《城固县道教协会章程》,选举产生了以岳信一道长为会长的第一届道协领导班子。汉中市委统战部、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和城固县委、县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莅会祝贺。  相似文献   
193.
丹丘、丹丘山、丹丘子、丹丘生、丹丘羽人……是古诗文和道家文献经常提到的,尤其是被誉为茶圣的唐代隐士陆羽(733-804),先后四次在<茶经>和<顾渚山记>中引述<神异记>提及丹丘子,余姚人虞洪遇丹丘子获大茗的故事因此广为茶人熟知.专家、学者对丹丘子各有见解,有些则明显有误.综合多种文献,笔者以为丹丘子是众多仙家道人的通称或别号.  相似文献   
194.
万亮 《中国道教》2008,(2):11-11
3月10日以来,甘肃省广大道教界人士及信教群众通过电视、广播和报纸了解了在西藏拉萨市发生了少数僧人和暴徒进行打砸抢烧的破坏活动,暴力冲击公安派出所、政府机关,抢劫银行、商铺、加油站、市场等,使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遭  相似文献   
195.
196.
2003年10月28日,中国道教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道家道教研究中心、华夏出版社共同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华道藏》编纂出版座谈会,庆祝《中华道藏》编纂出版工作的顺利完成。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天主教爱国会主席傅铁山,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统战部部长刘延东,  相似文献   
197.
简讯     
《中国道教》1995,(4):61-63
9月3日至6日,由宁夏回族自治区宗教局和宁夏道教界举办的全区道教管理学习班在平罗县开放的道教活动场所——周城玉皇阁举行。全区各有关市县宗教工作部门干部和道士、道姑及道观管理人员共78人参加了学习班。区宗教局副局长马凤虎在学习班讲了话。学习班采取宗教工作干部与道教界人士有分有合的形式。  相似文献   
198.
1992年8月,《藏外道书》(前二十册)首次出版。这部大型丛书的问世,使得明代正续《道藏》以外的道书,首次以大规模结集的方式重现于世。这对于整理中华传统道教文化遗产,以及进一步开展道教文化研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同时也标志着道教界人士和研究道教者期待已久的增续《道藏》的事业,终于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相似文献   
199.
“鲁字公旗,初,祖父陵,顺帝时客于蜀,学道鹤鸣山中。”为什么《后汉书》、《三国志》、《华阳国志》等史书都说张陵学道鹤鸣山中呢?要弄清这个问题,就要先从道教产生的社会基础说起。 众多的道教经典和史书都公认,道教形成的社会基础有三:一是黄老道学;二是神仙方士的炼丹长命之说;三是民间世俗中的原始巫觋鬼道。黄老道学是指黄帝和春秋思想家老子的思想体系,也就是把黄帝、老子的思想学说作为道教的思想理论和教旨教义,如清静无为,修身养性,“清静为宗,虚无为体,柔弱为用。”  相似文献   
200.
唐代是道教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唐代的文人道诗颇多。唐代文人道诗描绘了道教神仙世界、道教信徒生活以及道教胜地景象,反映了当时的道教文化形态和儒释道融合的趋势,其中不乏文学佳作,为后人了解唐代的道教文化拓宽了研究领域。历代文士、诗人创作的反映道教文化的诗作,通常被称为"文人道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