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篇
  免费   0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王早娟 《中国宗教》2014,(10):50-51
唐代长安佛寺园林的实际景象已经在历史的变迁中成为陈迹,人们只能通过现存的文献资料试图恢复当年的迷人风光。就让这些打动过一个时代文人心扉的图景再次与我们相遇,成为永远的追忆!目遇之而成色:色彩美唐代,寺院广植牡丹已成风习。牡丹以其绝代的芳姿为长安佛寺园林的春天增添了无限韵致。权德舆有诗《和李中丞慈恩寺清上人院牡丹花歌》,就对慈恩寺中的牡丹进行了细致的描画:"澹荡韶光三月中,牡丹偏自占春风。时过宝地寻香径,已见新花出故丛。曲水亭西杏园北,浓芳深院红霞色。  相似文献   
82.
孔子乐舞思想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与变迁过程中,始终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时代不同也会使人们对其产生不同的认识。通过对孔子乐舞思想的渊源、内涵、理论基础以及基本内容的阐述,使人们更深入地了解和认识孔子的乐舞思想,这对当代音乐美学、舞蹈美学理论的创新与发展都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3.
盛唐时代出现了很多表现仕女的绘画作品,其画面大多精美绝伦,技艺十分高超,形成了画史上一个高峰。从中也可窥见当时妇女的生活、习惯与妆饰等。本文就将唐代妇女妆饰中的花钿妆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84.
茅山元阳观     
元阳观为茅山名观之一,历史悠久.唐代诗人顾况(727-815)曾寓居此观读书多年,后作有<题元阳观旧读书房赠李范>诗云:"此观十年游,此房千里宿,还来旧窗下,更取君书读."该观后毁于战乱,南宋时复建.据<金坛县志>和元代刘大彬<茅山志>记载,南宋隆兴初(1163),吴兴道人沈善智穴居于此,自称洞主.时有黑虎随之出入,人皆异之.后韩蕲王夫人茅氏与侍从者来访遗迹,果见黑虎随道人周旋起伏,因号沈善智为伏虎真人,随即资助构建殿堂,名为"冲虚庵".庆元年间(1195-1200),请得观额,仍名元阳观.此后该观又历经风雨,几度兴废.  相似文献   
85.
非圣黜典的老庄,其<老子>、<庄子>自汉唐被崇奉为<道德经>、<南华经>;<关尹子>、<列子>也在唐代被尊称为<文始经>、<至德经>,遂有道家四经之名在宋明时期流行和被汇刻,与儒家五经并行成为另一条血脉在流动.  相似文献   
86.
从敦煌佛曲看唐代禅宗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曲是佛教世俗化的结果,也是佛教传播的重要手段,在唐代尤其如此.敦煌发现的佛曲反映了佛教禅宗在唐代的繁盛局面.禅宗运用佛曲进行传教,受佛教世俗化的趋势推动,也是自身"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追求,同时也体现了禅宗有意识"援儒入佛"的倾向.  相似文献   
87.
洛阳地方传统音乐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洛阳,位于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自古号称"天下之中".独特的地理环境与自然条件,使其成为宋代以前帝王择都的理想场所,也使得洛阳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世界各民族音乐多元化中国音乐更是以其丰富多样的品种呈现在世界面前.洛阳在占有丰富民族音乐文化遗产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洛阳海神乐,河洛大鼓,十万宫廷乐舞等资源可以说是音乐历史方面的"活化石".尤其是十万乐,已经像云南纳西古乐一样在旅游景点演出并保存.在流传至今的洛阳传统音乐中,说唱音乐和鼓吹乐以其独有的魅力在现代文明社会中顽强地生存了下来.  相似文献   
88.
道教发展至唐代出现兴盛之势,这与李唐统治者对道教的重视和支持密切相关,但另一方面,自隋朝统一南北之后,道教各派间得以更广泛的交流也是原因之一。如卿希泰先生主编的《中国道教史》指出:"隋的统一打破了地域分割,为融合进一步创造了条件。唐承隋而继续推进融合,带来了道教的繁荣兴盛。"  相似文献   
89.
司马承祯(公元646-735年),字子微,法号道隐,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司马承祯为上清派茅山宗开创人陶弘景的四传弟子,师事潘师正,遂成为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师,传其符及辟谷导引服饵之术,享年八十九岁。一生历经唐代太宗、高宗、中宗、武后、睿宗、玄宗六朝,颇受唐代帝王礼遇,赠银青光禄大夫,谥“贞一先生”,玄宗亲为制碑文。司马承祯是道教学者,也是养生家。他精通医理,对养生有精到的论述,撰写了《坐忘论》、《修真秘旨》、《修生养气诀》、《服气精义论》、《天隐子》等养生专著,创建了一套以三戒、五渐、七阶为核心的养生理论。尤其在《坐忘…  相似文献   
90.
刘梅 《佛教文化》2012,(6):110-113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皆寂,唯闻钟磬声”。唐人常建这首《题破山寺后禅院》的诗流传颇广,而要拿它与佛光寺切景人情,尚需将结句稍作改动,将“唯闻”之“唯”改为“不”,叫做——“万籁此皆寂,不闻钟磬声。”这是我初次朝礼五台山佛光寺时的第一感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