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37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贺来 《哲学动态》2012,(9):30-35
一"中国现代哲学":一个需重新审视的课题中国有属于自己的"现代哲学"吗?这似乎是一个毋需追问而自明的问题。我们可以列举出中国进入现代以来在中国哲学舞台上活动过和活动着的形形色色的哲学流派、哲学思潮、哲学人物,可以用  相似文献   
2.
共同体意识下的家国情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国情怀是人对与自己密切相关的集体如家庭和国家眷念与爱戴的心境,以及对其包涵与宽容的胸怀,是个人对于家庭和国家的一种积极的思想意识、情感认同和自觉担当的意愿,是一种道德评价和道德选择,对培养人们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道德观具有重要价值。家国情怀与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不能直接等同,与共同体意识既有一致性也有差异性。当下我们既应该坚守家国情怀,也要通过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来实现对家国情怀的超越。  相似文献   
3.
长远投资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刚刚成立的联合国机构身无分文,经历了二战浩劫的各国政府也大多财库空虚,如何在寸土寸金的纽约拥有一片自己的立足之地呢?联合国对此一筹莫展。美国著名的家族财团洛克菲勒财团得到这一条消息后,经过商议,果断出资870万美元,在纽约买下一块地皮,把它无条件地  相似文献   
4.
索引     
《中国哲学史》1995,(1):2-3
凡需本索弓I原文者,请与编辑部咨询室联系。(北京1122信箱) 总论 一、0 p【J中坷哲学的率游问题/张应斌//江汉论坛(武汉), 1994.10.38~4l中固哲学本体论的易学阐释/刘润忠//周易研究(济 南),1994.4.33~39哲学技现与哲学家的欲发现/许玉乾∥攀登(西宁), 1 994.6.16~2i ’简论f{J闼哲学史上知行观的历史发展/王曙东∥安徽教 育学院学报(合肥).1994.4.67~68 中国哲学史专论关于哲学物质范畴的辩证思考/黄世江∥攀登(西宁), j 9 7)4 5.22—26第二届墨学国际研讨会综述/陈朝晖//文史哲(济南)· 1994.6.104~105,94南京金秋儒学国际研讨鲁综…  相似文献   
5.
索引     
《中国哲学史》1995,(2):2-3
总论 中国古代自然审美观/宋建林//北京社会科学,1994. 4.61~67,76 中国哲学史上知行观的历史发展/王曙东//安庆师范学 院学报:社科版,1994.4.16~18 中国思想史上“自然”之产生(续完)/(日)池田之久著; 雷安平译//民族论坛(长沙)、1994.4.88~96。  相似文献   
6.
一、从“道”到“德” 在中国哲学里,其“道学”中的彻底经验主义的思想呈现为两个相互关联的走向:一是从道的形而上走向道的形而下,一是从道的外在性走向道的内在性。如果说从前者出发形成了“显微无间”的中国思辨传统的话,那么基于后者则产生了“道德合一”这一中国哲学特有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基于对10名疫情期间曾支援前线的医护工作者的深度访谈,并结合对网络平台相关文本的内容分析,旨在透过新家庭主义视角,致力于探讨医护人员在面对家庭与国家二者关系时的矛盾与张力,呈现其支援实践中形成家国平衡的文化与社会逻辑,从而探究其做出“舍小家、为大家”的支援实践的行为机制和合理性基础。研究认为,医护人员支援实践的抉择是受到多方因素影响、在医护人员进行综合考量下的结果。这一权衡过程主要体现为国家在场的驱动与感召、家庭弥散渗透下的调适和个人个体主义的出现。

  相似文献   
8.
孙仕华 《天风》2000,(10):50-51
我从连小学梦都未圆成的一个穷苦孩子,成长为今天海内外闻名的淮安市“星宇”皮件有限公司总经理;从8岁失去父亲,13岁便流浪闯荡社会到今天成为江苏省乡镇企业家理事、政协江苏省淮安市常务委员、淮阴市政协委员、淮阴市三自爱国会常委,淮安市三自爱国会常委。  相似文献   
9.
陈汉章何许人也 ?一两句话说不清楚 ,但我说的就是胡适之前在北京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的那位先生 ,你一定会恍然。笔者对此先生的最初印象得之冯友兰先生的《三松堂自序》 :“给我们讲中国哲学史的那位教授 ,从三皇五帝讲起 ,讲了半年 ,才讲到周公。我们问他 :照这样的速度讲下去 ,什么时候可以讲完。他说 :‘无所谓讲完讲不完。若说讲完 ,一句话可以讲完。若说讲不完 ,那就永远讲不完。’到了一九一七年 ,胡适到北大来了。”这里的“那位教授”就是陈汉章 ,在有些材料里是言明的。就回忆中的形象而言 ,确实近乎冬炽先生 ,年青一代留洋学者登…  相似文献   
10.
孙向晨 《哲学动态》2022,(6):45-55+128
在一个没有“家”的哲学时代,提出“家”哲学势必遭到各种质疑,如李勇教授从内、外两个方面深入细致地分析了“家”哲学可能遭到的批判。确实,“家”哲学要在现代世界站立住,就必须经受各种挑战。从“家”问题内部的论域来看,首先要清楚区分传统的家与现代的家,古今之间有联系也有很大差异。今天我们讨论“家”的问题并不是要回到过去,而是一定要站在现代世界之中。其次,“家”作为一种普遍性存在,其在中国社会的形态与在世界范围的形态也需要深入辨析,汉语哲学有责任充分汲取中国思想传统的资源。最后,“家”作为社会性论题与作为哲学性论题也有所不同,本文强调从哲学层面来思考“家”的问题。从外部的哲学批评立场来看,“家”哲学还需应对来自自然主义、多元主义以及个体主义立场的挑战。在这些问题上,“家”哲学有着不同的形而上学预设。最终“家”问题有一个从“厚的文化”不断理性化到“薄的哲学”的过程。但“薄”并不意味单薄,而是意味着论题的普遍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