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刘红青 《法音》2006,(6):34-38
《维摩诘经·方便》塑造了一位在浊世洪流中不独善其身。深入到形形色色的众生当中,运用方便权智.教导众生当厌此身、常乐法身的在家菩萨形象。维摩诘居士不远离传统中认为不利于个人修行的种种恶缘.行于非道而通达佛道,“不拘一格”化众生。而另外一部极为重要的大乘经典《法华经》,在其(安乐行)中则明确提出,行法华一乘菩萨行的菩萨,应当远离种种恶缘.其中就包括维摩诘与之交往并化度的各色人等。因此。这两部经典在文字上显示出了某种矛盾。本文就是要去探求这两者的差异,并试图将两者在义理层面融会沟通。  相似文献   
12.
僧睿所撰<大经序>介绍了鸠摩罗什翻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一些情况,指出鸠摩罗什译出此经后在翻译<大智度论>的过程中继续修改此经,并以9对词语为例谈及鸠摩罗什翻译及修订此经时所作的语言创新.但是,僧睿<大经序>的记载同今存相关汉文佛典的实际用语并不完全一致,它同僧祐<出三藏记集>的相关记载也有出入.调查表明,同为鸠摩罗什主译而成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和<大智度论>部分用语彼此有别,今本<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有可能并非鸠摩罗什心目中的最后定稿;诸多材料显示,今存汉译佛典和中土佛教撰述都有可能在传抄过程中失真.  相似文献   
13.
周齐 《佛教文化》1994,(1):22-24
提起佛经的汉译,一般人首先想到的大概就是“唐僧”——玄奘了。不过大家还应该了解,远在唐朝以前的东晋及十六国时期还有一位伟大的佛教学者、译经大师,在佛经汉译、佛教学说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上做出过划时代的杰出贡献,那就是鸠摩罗什法师。  相似文献   
14.
段新龙 《宗教学研究》2005,40(4):159-161
本文从<普贤行愿>如何从华严宗经典衍变成为净土宗之根本经典这一问题出发,从思想史和考据的角度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15.
《大乘庄严经论》是法相宗重要论典,全论共分二十四,内容包含佛法从学到悟,从求到弘,从修到成过程中几乎所有问题及解答。其第十三"弘法"专门对弘法及弘法过程中所涉及的各个方面作了详细而全面的论说。本文从传播学视域入手,借鉴美国著名传播学者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对"弘法"十二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归纳,初步勾勒了佛教传播独特的传播模式及体系,总结了佛教传播五个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尤佳  周斌 《管子学刊》2010,(1):46-49
人性问题是荀悦整个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石和核心问题之一,他是性三论的坚定拥护者,更是一位承前启后、富有创见的理论家。荀悦提出了"兼取"的理论,认为在性与情的应合互动关系中,还存在一种"兼取"的状态;他还创造性地提出了"性之九"的主张,把人之三更细化为九,将汉代的性三论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荀悦的学说为后世学者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想素材和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17.
《华严经.入法界》可看作是整部经文的缩影,历史上曾出现过很多它的相关论著。立足于史料的考察,我们对这些论著从研究方法上加以整理,并说明由早期注疏、语言学研究发展到六经注我,所表现出的研究态度是基于不同的理论立场;而对《入法界》的义理研究最终失音于实利追求,也是中国佛教义学发展的现实写照。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巴金先生深受俄罗斯文学与文化的影响.而对巴金的小说创作影响最大的,则是极富俄罗斯特色的东正教文化中独有的女性崇拜的文化传统.巴金在其作中塑造了一个个近乎完美的女性人物形象系列,其中所彰显出来的女性崇拜意识与他所受俄罗斯东正教文化的影响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9.
谢瑞琪 《法音》2021,(3):35-43
《维摩诘所说经》云:"歌咏诵法言,以此为音乐。"[1]《金光明经玄义》云:"此娑婆国土,音声为佛事。"[2]《乐璎珞庄严方便经》云:"若有众生乐向鼓、贝、箜篌、簧吹、箫、笛、歌舞音乐等乐,大德须菩提。我随如是诸众生等,所有悕望所求所乐一切给与。然后劝发无上道心。"[3]佛经典籍中有诸多关于音乐的描写,佛教对于音乐的重视不言而喻,实际上,原始佛教的主要传播手段便是口耳相传、口传心授。  相似文献   
20.
佛言祖语     
《法音》2001,(3):J001-J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