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57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51篇
  214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163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163篇
  2011年   223篇
  2010年   158篇
  2009年   166篇
  2008年   163篇
  2007年   204篇
  2006年   144篇
  2005年   104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61.
张践 《中国宗教》2022,(6):86-89
中国古代历史上,多元宗教并存, 政教关系稳定,因而没有发生过宗教战争和宗教迫害,与欧洲中世纪相比,基本处于宗教和谐状态。之所以有这样的结果,与国家积极引导各种宗教不断加强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从严治教是分不开的。从严治教成为国家宗教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在政府制定的各种诏敕、律令的引导下,各个宗教逐渐形成了从严治教的清规、戒律,树立了宗教的良好形象,使宗教团体与社会各方面保持了友好关系。其中的历史经验,可以为我们当代加强宗教组织从严治教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不过中国古代毕竟属于君主专制社会,不论是政府管理还是宗教自治,也有很多教训值得我们汲取。  相似文献   
162.
当今时代,世界上宗教关系的对抗性矛盾与非对抗性矛盾交织,往往成为国际政治冲突的要素;而地球村的形成、人类的和平与发展,要求用贵和哲学取代贵斗哲学,才能实现多元宗教和谐共生。宗教和谐理论是唯物辩证法在当代条件下处理宗教关系的创造性运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现代化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163.
学城 《法音》2003,(3):5-8
一、从释迦世尊正觉缘起谈世界和平世间一切事物的存在、发展到消亡,都是因缘条件组合、安住与分离的过程。从时间上看,是因果序列、前后相续的必然性;从空间上看,即表现为彼此相即不离、对立统一的因待性;从存在于时空的运动来看,即是刹那不住、无常变异的空寂性。这是佛陀观察宇宙人生所得出的结论。“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说明了世间相待而存在的法则。若遵循佛陀揭示的因果法则来理解人类的相依共存,就可以发现世界和平与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个生命个体、家庭、民族、社会、国家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尊重生命的平等性、神圣…  相似文献   
164.
《法音》2009,(4):56-56
台湾《联合报》讯(记者黄扬明)"让我们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再相聚!"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昨天在台北小巨蛋圆满闭幕,逾五十国上千位代表与三  相似文献   
165.
城市理论的兴起是20世纪70年代全面展开的空间转向的结果。卡斯特曾抱怨列斐伏尔的空间转向理论过于晦涩,从而与城市实践相隔离,而从卡斯特开始,空间的探讨自觉地转向实践,形成了都市理论界拒斥纯粹理论研究的取向。不管怎么说,列斐伏尔的空间哲学仍然是一种理论资源,并通过大卫.哈维等,进而对当代空间及城市实践发生重要影响。但本文关注的依然是理论方面而且是存在论层面的问题,这也是目前城市与空间领域研究相对不足之处。笔者认为,所谓空间转向正是从形式上终结于海  相似文献   
166.
就山水画的功能而言,宗炳首次明确提出了畅游之说,它蕴含了绘画新的功能——怡情。后人从审美主体去理解和探讨山水画的功能,把画中之山水具有的怡情、怡性作用,归结为畅游与畅神,即可使观者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67.
三生石故事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春华 《宗教学研究》2007,835(2):171-174
三生石故事广为流传,但是对其流传中产生分歧的疑惑在宋代就已经提出,其后各个朝代亦有人关注,但是一直没有得到合理的解释,本文拟就对三生石故事进行考辨,以期对此问题给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68.
一、养生的最高境界———和养生之道的最高境界是达到“和”的状态。养生得和是在与外物交接中保持内心平和,静默恬淡,做到物欲与情欲不患于心,神、形、气、物兼养而不伤的自身和谐的理想境界。养者,养神为本,养形为末。本者,天也,根也,原也;末者,逐也,随也。养神与养形互为本  相似文献   
169.
丁晓飞 《中国道教》2001,(5):58-58,60
孩提的时候,常听父辈们讲述有关扬州的故事,虽然没有去过,但知道那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多年来,扬州旖旎的风光秀色始终令我神往。前几天,出差去了扬州,由于时间的关系,虽未能领略瘦西湖的风韵,感受古运河的壮观,却有幸参观了久负盛名的蕃厘(音xi)观。 在扬州市区文昌中路(原琼花路)的北侧,一座古色古香、美轮美奂的道观矗立在人们面前,它就是名声远播的千年古道场蕃厘观。据介绍,观中因为出现过天下无双的琼花,因而名扬四海,成为古今游人向往的胜地。 蕃厘观历史悠久,其前身是西汉时代所建的后上祠。古时称地神或土神为…  相似文献   
170.
《中国宗教》2022,(11):16-17
党的二十大召开后,辽宁省民宗委各级党组织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按照“五个牢牢把握”重要要求,切实增强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核心要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