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14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49篇
  6178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154篇
  2022年   160篇
  2021年   87篇
  2020年   152篇
  2019年   81篇
  2018年   101篇
  2017年   93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82篇
  2014年   365篇
  2013年   225篇
  2012年   401篇
  2011年   476篇
  2010年   403篇
  2009年   407篇
  2008年   382篇
  2007年   428篇
  2006年   378篇
  2005年   293篇
  2004年   445篇
  2003年   456篇
  2002年   160篇
  2001年   103篇
  2000年   104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 毫秒
991.
论人际关系和谐的现代意义及其实现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际关系和谐是指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互信、融洽友好、文明有序、团结互助.在当代中国,人际关系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要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需要一系列条件的保障,这就是社会的公平正义,社会民主政治的高度发展,完善的制度建设和道德建设等.  相似文献   
992.
论行政人的伦理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人在行政实践中常会遭遇服从上级与对公众负责的冲突、行政人身份与角色群的紧张、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僵局甚至行政人隐私权与公民知情权的平衡等四天伦理困境.行政人的不道德行为给社会带来了严重危害.行政人陷入伦理困境有三重因素:微观方面是行政人角色界定模糊;中观方面是监督和制约机制乏力;宏观方面是行政主导价值旁落和传统行政文化的侵扰.行政人选拔应与行政主导价值观相匹配,推进以组织流程转变为核心的政府再造运动;慎用行政实践中的伦理性妥协;开展行政人伦理培训;加强伦理立法及制度化是行政人摆脱伦理困境的基本理路.  相似文献   
993.
核技术在农业、工业、能源开发等领域的应用促进了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但在军事中的应用却引发了巨大的伦理冲突和挑战,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威胁.为了从根本上防止核技术的军事应用、促进核技术的和平利用,人类必须实现文明理念的根本转换,摒弃传统的本体思维,确立生态思维范式和实践范式.只有如此,才能超越冲突和困境、促进和谐世界的构建.  相似文献   
994.
组织伦理气氛的理论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组织伦理气氛(organizationalethicclimate)是组织成员对组织伦理环境特性的一致性认知。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该文首先从伦理与组织伦理、组织伦理气氛的概念来源与形成、结构与测量、影响因素及其与组织绩效的关系等方面,对国外组织伦理气氛研究进行了归纳和反思,并从理论研究与管理实践方面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995.
平庸之恶是阿伦特在反思纳粹暴行时提出的现代恶的一种新形态。阿伦特将平庸之恶的出现归因于社会大众普遍陷入无思状态而造成的集体道德崩溃与沦丧。然而,从伦理行为的思与行的辩证关系看,阿伦特对平庸之恶的分析虽然直击要害,但却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因为她主要是从“知”或“思”的层面来分析纳粹之恶,而没有从伦理之“行”的维度进行分析。针对以艾希曼为代表的纳粹之恶,仅仅从无思的层面分析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对无思的道德反思难以解释纳粹德国的制度之恶以及恶之代理人(艾希曼)的伦理责任,也不能探索与剖析奥斯维辛事件的真正面目,这也是阿伦特在提出平庸之恶后招致众多批评的主要原因。不仅如此,阿伦特的平庸之恶虽然触及了纳粹制度之恶的无思的普遍性维度,但却极易遮盖道德个体行为的责任与行动,从而将道德之恶这一复杂问题简单化和平面化。从这个意义上讲,阿伦特对纳粹之恶的伦理反思更接近康德主义的普遍性之思,而远离了黑格尔意义上的伦理主体的责任与行动。后现代主义伦理学家赫勒和鲍曼将平庸之恶追溯至个体的道德行为及其责任的哲学反思则弥补了阿伦特无思的平庸之恶的思维缺陷,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和推进当代伦理学有关恶的哲学探讨。  相似文献   
996.
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显明了日常实践的一个基本组织特性,即一种广泛运作在话语实践中的自主调适是促成日常生活的整体趋向性与个体行动的情境自主性之间的平衡的重要条件;基于此,“生活形式”无疑标示着一种实践策略,它旨在印证一种“日常—生活—实践”之联动场域的内在规范;进一步地,这一实践化的伦理品格呈现在日常实践的两种组织层面,即基于规则叙事的情境认定和基于意向叙事的行动导向,二者合力在时间构型中将话语实践的自主调适深化为一种非范导的、动态自主的“伦理反应”,后者为一种基于实践指引的行动伦理权衡提供了新的思考契机。  相似文献   
997.
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最核心的价值追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伦理基础。社会公平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理念,也是一个由机会平等、按贡献分配以及社会调节等原则组成的基本规则体系,具体表现为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分配结果的相对公平。在社会转型时期,必须坚持社会公平原则,对社会的有限资源和权利义务进行有效而合理的配置和安排,才能建立公正合理的社会经济生活秩序,建设一个经济繁荣、政治文明、社会秩序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998.
从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来看,伦理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强制性的,一个部分是非强制性的。前一个部分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道德,后一个部分可以称为人伦。道德与人伦既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成,此消彼长。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对立统一实际上是个体自由与集体意志在伦理领域中的表现。就世界范围看,伦理的人伦化是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趋势。从伦理内部来讲,这种趋势的产生与传统的伦理模式的失落有关。区分道德与人伦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更好地发挥伦理的作用与功能,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999.
曾国藩的家庭伦理思想以孝为核心,表现为把"孝道"作为立家之本,认为孝悌廉耻胜于功名,表现了与以往家庭伦理的不同。曾国藩非常重视并终身实践传统家庭伦理文化意义上的孝观念,而且将传统意义上的孝观念予以扬弃,形成了既承接传统又体现时代特色的"孝思"。为此,在忠与孝的关系上,曾国藩提出了先孝后忠的思想,反映了他在家庭伦理方面对传统道德的改造。  相似文献   
1000.
“行为事实属性”是王海明的伦理规范推导公式的核心概念,是其整个伦理体系的基础。他创造此概念的目的是想表达这样一个重要思想:人们制定行为规范时必须以该行为的客观效果为基础,而不能仅从主观愿望出发。这一思想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但该概念不仅不能表达出这一思想,而且还犯了诸多构词法和逻辑学错误,引起严重的思想混乱。王海明创造这一错误概念的理论原因是他对伦理规范制定程序的理解过于简单且存在混乱,为此,本文提出一个替代公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