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0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杨永俊 《学海》2006,(4):203-207
自王莽禅汉开始,九锡礼是封建时代禅让政治礼仪中必不可少的仪式。九锡礼来源于西周时期的九命之仪,然而两者之间在内容、形式与性质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无法等同。九锡礼是王莽托古改制的产物,它为王权禅代起着礼仪上的文饰作用。  相似文献   
52.
《抱朴子》的“生”“命”其实是平实的,在许多地方并没有我们现代人赋予的神秘,如在《抱朴子》中,“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命题,“命”就不是指的命运之义,也不是后世“性”与“命”对举的“命”。仙,也不是指存在于另一个世界的“仙界”,是指人通过以包括服食金丹为主要手段的各  相似文献   
53.
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思考,审视"道"、"德"、"生"的基本命题,重新认识生命与生身、生众、生态三个不同层次的关系.反思以近代的义务论和功利主义为主导的西方伦理学和中国社会当下面临的失"德"现象,中西方同时需要向有道德的生命价值的回归,而中式生命哲学观或能为现世的道德实践路径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4.
奉至仁至慈的真主之名各位乡老、朵思提们:大家要知道,我们伊斯兰教并不是单纯的一种宗教,而是一个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没有时间性、没有空间性、正大至中的中和之道,它是天道人道并行、今世后世兼顾的宗教。所以说。  相似文献   
55.
孔子的生死观主要包含了"生死有命"、"死非其命"、"未知生,焉知死"以及"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四个维度。死亡之"有命",是指死亡乃每个人所无法回避的自然终结。但是孔子强调的是,即使是死亡,也应为"得命"之死而避免"非命"之亡。生死之命虽然具有必然性,但是惟有"死得其命",才能实现生命的本然意义。孔子探求的是必死之生命应当如何走向死亡的这个过程。通过规定生命的本然内涵和使命意义,"闻道"之生命最终实现了对必然性死亡的超越。  相似文献   
56.
“命树”观念是《太平经》一大独特思想。这一观念主要包含“命树”的选择及其对应月份和为何把植物“命树”与人生对应两大维度。“命树”的选择是根据先秦秦汉月令性质文献及农书结合阴阳理论而定的。在“命树”观念中,人的命运和植物联系起来是远古原始人图腾崇拜特别是植物崇拜的残余。这一观念的内在逻辑是互渗律和模拟巫术。最后,“命树”观念中树茂盛与否和人的命运同步相关,体现了灵魂和肉体可分离,灵魂可寄托于某种物体的原始思维。  相似文献   
57.
以先秦道家学说为核心教义的道教在许多人的眼里都是以一种消极的形象出现的。老子的无为而治和庄子的逍遥游,以及道教在某些方面的戒律更使人觉得道教是以一种避世的方式来对待人所生存的世界的,认为道教的思想主张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了。但是只要我们对道教作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之后,我们就可以发现,其实道教对人生采取的是一种有别于先秦老庄的避世的态度,从汉代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道教对人生采取了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58.
多数道教学术著作将道教内丹学的流派分为东西南北中五大派,其划分的方法就是以道教内丹修炼的人手工夫为依据.如北宋张伯端的先命后性工夫被视作南宗,宋金时代王重阳的先性后命丁夫被视作北宗,明代陆西星的阴阳双修被看作是东派,清代李西月的性九命四为西派,元代李道纯的修中和为中派.这样划分有利于道教史的讨论,但也容易引起误解.因为,道教内丹学无论是东西南北中哪一宗、哪一派,其人手功法均在性命二字上下工夫,不是先性后命,就是先命后性.就是性命同修、阴阳双修也有倚重,不是先重性就是先重命,总有一个倚重点.李养正主编的<道教手册>,认为东派,也即陆西星这一派,"实承南宗双修一系之学".  相似文献   
59.
刘一明是清代有学有证的高道,也是内丹理论之集大成者.他提出了内丹修炼的三个原则,即在知行关系上"先穷性命之理,后了性命之功";在修行旨归及方向上"从后天入手,后天返先天";在修行内容及次第上"性命双修,先命后性".这三个原则是道教内丹学进一步体系化、成熟化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60.
本文通过对先秦儒学"性"、"命"概念之演化与发展的历史考察,指出:《易传》的性命之论与《中庸》、楚简、孟学相契,而与荀学不类;《易传》的创作年代是在荀子之前之思孟学派形成和兴盛时期,而不是在荀子之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