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0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众所周知,“计划生育,优生优育”是我们的基本国策,讲的是生命的“起始”;那么,生命的“终结”——死亡呢,“优逝”的问题是不是也应该提到日程上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因为,关注“优逝”本来就是生命关怀中的题中应有之意,既由生命有始有终的固有特质所决定,也为时代前进、医学发展、宁养疗护服务理念的普及所要求,更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42.
本文认为,关于如何理解和处理中西古今文化的矛盾冲突是冯友兰毕生哲学探索的主题,"贞下起元"、"旧邦新命"则是其哲学探索的根本关怀.由此可以看出,他的<贞元六书>并非只是援引西方的新实在论重新诠释程朱理学的纯哲学的系统,而是一个理事兼备、体用一源的完整的体系,为"中国到自由之路"提供一个转化的模式.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冯友兰的"别共殊"的模式不同于"全盘西化"派的激进主张,也不同于"本位文化"派的保守主张,而是介乎二者之间,属于中间派,从而构成其独树一帜的特色.  相似文献   
43.
如果将养生文化现象置入广阔的历史文化环境中进行考查,我们便不能不承认,它是一个基本自成系统的哲学思想、理论模式和实践方法的文化体系。这样一种文化体系是在中国古代特定的文化土壤中才能发生成长。就养生文化的发展与影响,以及对养生研究的重视来说,大概除了中国的医家之外,没有任何一种文化可以同道家(包括道教)相媲美。纵观中国早期文化结构,先秦是多种思想文化的并存争鸣;秦汉以降则逐渐在封建大一统专制前提下形成儒道互补,东汉以来,佛教流行、又渐演为儒、道、释三家并存互补这一主体文化结构。养生作为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文化,所以能经历几千年风云诡谲。  相似文献   
44.
就同一理论维度论,<易传>认为"生"、"性"同源于"命",即在"生"和"性"之间,"命"成为连接二者的契合点,"生"经由"命"转化为"性".<易传>讲"生"是基于阴阳"转易"的,由此出发则使"生生不已"成为"命"的基本内涵,而讲"性"则是基于"命"向万物之"顺承"的."命"的"生生不已"促成了"性"的积极有为,进而引领出一种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45.
成功的人士往往都说是自己的运气好,失败的人一般都讲是自己的命运差。“运”成了成功者的谦词.“命”成了失败者的借口。  相似文献   
46.
The Confucian idea of “ming 命 (destiny)” holds that in the course and culmination of human life, there exists some objective certainty that is both transcendent and beyond human control. This is a concept of ultimate concern at the transcendental theoretical level in Confucianism. During it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Confucianism has constantly offered humanist interpretations of the idea of “destiny”, thinking that the transcendence of “destiny” lies inherently within the qi endowment and virtues of human beings, that the certainty of “destiny” is in essence contingency at the beginning of life and linear irreversibility towards its end, and that to live in light of ethics and physical rules — having a “commitment to human affairs” — means putting “destiny” into practice. As all these facts show, the Confucian ultimate concern regarding human life is full of rational awareness. __________ Translated by Huang Deyuan from Kongzi yanjiu 孔子研究 (Study on Confucius), 2008, (2): 4–11  相似文献   
47.
普贤延命菩萨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贤延命菩萨是密教中普贤菩萨的衍生形象之一。它具有延长个人寿命、祛除自然和人为灾难、升官发财甚至国泰民安等世俗性功效,故而广受信奉。本文在胪列有关文献的基础之上,探讨了普贤延命菩萨的源头、相貌,延命之修法;并特别指出,普贤延命菩萨的信仰目的、神灵本身乃至于具体修习方式,皆具有浓郁的民间信仰因素。这是首次全面考索该菩萨的成果,因而具有相当的创新性。  相似文献   
48.
差等原则是荀子分配正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在中国思想史上,荀子明确肯定以礼义为基础的差等分配原则的合理性与正义性。具体到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的分配,荀子特别强调“德能”与“位禄”相挂钩。对于差等分配,荀子首先从“天秩”与“人秩”的维度作了理论层面的可欲性分析,同时又从礼、法、圣王的维度作了现实层面的可行性设计。依荀子,差等分配是一种公平正义的分配方式,只有实行差等分配,方能实现“群居和一”的社会理想。荀子的这一思想主张对于当今社会的资源分配具有一定的理论借鉴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9.
西周任命官员,在册命之前,其实还有一个面命的程序.认识到这一点才能理顺命书与"王若曰"所引领文字之间的关系,准确理解册命的功能和意义.  相似文献   
50.
李存山先生对张岱年先生的文化实相和综合创新理论进行了深入阐释,使得这一具有重要的文化理论重光于世,并对其内涵进行丰富发展以适应当代需要,使之超越传统的天下文化观而成为一种现代文化观。他以这种文化观为指导,重新研究儒家思想史中一些重大问题,解析儒家文化常道之内涵,展望儒家文化的当代新命,并就三纲五常、民本与民主以及体用之争等一些重大学术问题进行深入讨论,提出了值得关注的新观点。本书既有理论的思辨,历史的回溯,又有现实的观照与未来的展望,由史及论,史论结合,尤其是书中提出了一种知常达变、兼融中西、中道理性的文化观,通古今之变而成一家之言,对于华夏文明的现代转型兼具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