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0篇
  86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儒家文化有相因继承的常道,也有与时偕行而进行损益的新命,此即文化发展的常与变的关系。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止义、尚和合、求大同,可以说是对儒家文化乃至中国文化之常道的一个精辟概括和表述,这也正是我们要传承和弘扬的中华文化优秀传统。近代以来中国发生的大变局,起码有四个方面的变化是最重要的:首先是在社会经济方面,从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已经转变为以工商为主的市场经济;第二是在政治制度方面,从君主制已经转变为民主共和制;第三是在教育制度方面,从服务于君主制的科举制已经转变为服务于社会多种需要的现代教育制度;第四是在思想观念方面,从经学的权威真理的思维方式已经转变为广义的哲学或学术的思维方式。儒家文化一方面要适应这四个方面的变化,另一方面也要转化或优化这四个方面所出现的问题,从而实现现代化的新命。  相似文献   
72.
孔子的生死观主要包含了"生死有命"、"死非其命"、"未知生,焉知死"以及"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四个维度。死亡之"有命",是指死亡乃每个人所无法回避的自然终结。但是孔子强调的是,即使是死亡,也应为"得命"之死而避免"非命"之亡。生死之命虽然具有必然性,但是惟有"死得其命",才能实现生命的本然意义。孔子探求的是必死之生命应当如何走向死亡的这个过程。通过规定生命的本然内涵和使命意义,"闻道"之生命最终实现了对必然性死亡的超越。  相似文献   
73.
“命树”观念是《太平经》一大独特思想。这一观念主要包含“命树”的选择及其对应月份和为何把植物“命树”与人生对应两大维度。“命树”的选择是根据先秦秦汉月令性质文献及农书结合阴阳理论而定的。在“命树”观念中,人的命运和植物联系起来是远古原始人图腾崇拜特别是植物崇拜的残余。这一观念的内在逻辑是互渗律和模拟巫术。最后,“命树”观念中树茂盛与否和人的命运同步相关,体现了灵魂和肉体可分离,灵魂可寄托于某种物体的原始思维。  相似文献   
74.
以先秦道家学说为核心教义的道教在许多人的眼里都是以一种消极的形象出现的。老子的无为而治和庄子的逍遥游,以及道教在某些方面的戒律更使人觉得道教是以一种避世的方式来对待人所生存的世界的,认为道教的思想主张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了。但是只要我们对道教作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之后,我们就可以发现,其实道教对人生采取的是一种有别于先秦老庄的避世的态度,从汉代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道教对人生采取了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75.
康德以自由意志作为比性善/性恶论更本质的属性展开其全部道德哲学的论述,自由意志的不可知是康德的道德哲学的基本坚持。牟宗三、康德自由意志说的最大歧异是“呈现”和“悬设”之别。牟宗三先生是要以传统儒学“圣贤人格”的道德生命来消解康德学的现象界/本体界的两相悬隔。但是,牟极力与康德的呈现说对扬的不过是“道德原型”的概念,而该概念在康德是属于经验世界的消极的、负面的概念,因此,儒家的“理想人格”(“道德原型”)与先验哲学的实践理性法则是互相排斥的,牟先生的呈现说实际上意味着自由的自我取消。牟先生以“天人合一”的预设作为儒家道德形而上学之呈现的自由意志说的唯一理解规则,说明他无意疏通一条儒学与康德学之间可以互容共通的方法管道,而是设置了一条仅供接受心性儒学的观念图式的人通行的“单行道”,这与他借康德学的主体性构架来阐发传统心性儒学普世的思想性和时代感的普遍性致思是相悖的。  相似文献   
76.
刘一明是清代有学有证的高道,也是内丹理论之集大成者.他提出了内丹修炼的三个原则,即在知行关系上"先穷性命之理,后了性命之功";在修行旨归及方向上"从后天入手,后天返先天";在修行内容及次第上"性命双修,先命后性".这三个原则是道教内丹学进一步体系化、成熟化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77.
康德因为不承认人可有"智的直觉",从而造成此岸现象世界和彼岸物自体世界的截然两分和不可通约,其追求的"道德律"也不得不以"意志自由"、"灵魂不朽"和"上帝存有"这"三大悬设"为依据,而这反过来却进一步使之沦为空虚。牟宗三在深刻理解康德哲学人学意义的基础上,从"智的直觉"入手对康德批判哲学进行了批判,并由此证实由"本心仁体"发出的"智的直觉"具有贯通经验世界和道德本体世界的能动性和实在性,以建立实在的"践仁尽性"的道德形上学体系。  相似文献   
78.
多数道教学术著作将道教内丹学的流派分为东西南北中五大派,其划分的方法就是以道教内丹修炼的人手工夫为依据.如北宋张伯端的先命后性工夫被视作南宗,宋金时代王重阳的先性后命丁夫被视作北宗,明代陆西星的阴阳双修被看作是东派,清代李西月的性九命四为西派,元代李道纯的修中和为中派.这样划分有利于道教史的讨论,但也容易引起误解.因为,道教内丹学无论是东西南北中哪一宗、哪一派,其人手功法均在性命二字上下工夫,不是先性后命,就是先命后性.就是性命同修、阴阳双修也有倚重,不是先重性就是先重命,总有一个倚重点.李养正主编的<道教手册>,认为东派,也即陆西星这一派,"实承南宗双修一系之学".  相似文献   
79.
本文通过对先秦儒学"性"、"命"概念之演化与发展的历史考察,指出:《易传》的性命之论与《中庸》、楚简、孟学相契,而与荀学不类;《易传》的创作年代是在荀子之前之思孟学派形成和兴盛时期,而不是在荀子之后。  相似文献   
80.
对<系辞>等传中论及人性及其与天道之关系的文字,古今学者的理解各有心得.作者认为,行<系辞>论性语义为一阴一阳的运行变化称之为道,人从天道变化中得到了善,人性使天道赋予人的这种善得到了完成和显现.并且认为,<易传>、<中庸>、<孟子>实际都是认为"性自命出,命从天降"的,都是在人性与天道有一致性的意义上肯定人性善的,故否定<易传>有性善论,以为<易>、<庸>、<孟>的人性说致思路数不同的观点,都是不合实际的.作者又认为,将天道赋予人道正义的意义又返而以支撑人道原则,自<易传>已然,宋儒的天道性命学说与此是一脉相承的,故否定理学与先秦儒学的联系也是不合事实的.作者还认为,中国古代思想家宣扬性善论的主题是弘扬理性,强化人们对人道的自觉与自信,其中凝聚的积极善良的正气,乃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元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