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齐艳红 《世界哲学》2022,(2):19-29+159
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是21世纪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一个核心论题。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E.赖特最初以重构阶级的方式寻求资本主义的替代方案。由于认识到当代资本主义的复杂性,赖特进一步聚焦于激进民主和社会权力,将“为社会主义而斗争”与“为民主而斗争”内在地统一起来,不仅基于“民主的平等主义”规范批判和谴责资本主义,而且为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型提供了制度路径。这种理论建构部分根源于赖特对劳动价值论以及利润率下降规律的批判,进而对马克思本人的资本主义替代理论的否弃。这需要我们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视角做出回应。  相似文献   
102.
中国当前的公共健康政策缺乏一种恰当的规范性分析框架,这一点可以从2009年启动的新一轮医改方案中清楚地反映出来。不管是医改方案的设计还是相关政策的实施,都没有对它所涉及的规范性伦  相似文献   
103.
李亚明 《哲学动态》2023,(5):105-114+128
功利主义、直觉主义以及道义论是当前用于指导人工智能系统道德抉择的主要理论资源。然而,以上理论的应用均遭遇了困境。在道德哲学的历史上,正是类似的困境曾导致规范伦理学的衰落。当代规范性研究中的康德式理论对相关理论困难均给出充分回应,有力推动了规范伦理学的复兴,也有望为人工智能系统的伦理设计提供更为恰当的理论基础。康德式理论具有共同的核心观点和思想方法,保证了由这类理论所构建的伦理原则可以具有一致性和实践可操作性。格沃斯和斯坎伦是当代康德式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本文通过比较和分析两者对道德义务的论证,尝试确立三个基本的伦理原则,即不侵犯原则、平等原则和援助原则。三个原则对任何道德主体间最基本的道德义务给出了清晰阐释,也能够对人工智能系统的伦理设计给出明确指导。  相似文献   
104.
在当代中国,"人民至上"和"生命至上"两大价值理念相互涵摄,相得益彰,融为一体,凸显了中国当代文化的民族特色。这两大价值理念在中国文化中有深厚的根基和底蕴,只不过它们作为理念形成的时间不同。"生命至上"在远古时代就已经有了萌芽,而"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根据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进行艰难理论探索和实践构建所凝练和确立的。"生命至上"和"人民至上"不是一般的价值理念,而应该成为根本的价值理念。它们不仅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而且人类如果不追求它们并以它们作为基本原则,就会陷入生存危机。两者各自都有对人民个体的实践要求,而将两者的实践要求结合起来,可以概括为一个共同的总的实践要求。用孟子的话表达,这就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而这种总的实践要求以人民个体获得全面而自由发展为前提。  相似文献   
105.
人类的原祖亚当厄娃幸福地生活在天主为他们安排的无忧无惧的伊甸园里,但在他们进入天国之前,天主要让他们运用天主赐给他们的自由意志先立下功劳,而后才能进入天国,因为没有功劳是不能白白地进入天国的。圣经记载,天主只向他下了一道命令:"乐园中各树上的果子,你都可吃,只有知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为那一天你吃  相似文献   
106.
当代伦理学面对一个特殊困境,即伦理学的空间在不断萎缩。当代伦理学对伦理问题的理解日渐贫乏单调而且脱离事实,而政治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却为伦理学问题提供了许多不可忽视的有效解释。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现代和当代的制度、规则和价值观形成了"淘汰伦理"的机制,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伦理的效力,压缩了伦理的有效空间。伦理学如果不能回归本源去重新反思形而上的问题,就终将失去立足之地。  相似文献   
107.
卢俊豪 《现代哲学》2023,(3):99-107
在当前的元伦理学理论中,实在论与反实在论有其各自的优势,都能捕捉到道德规范性的一些本质特征,但就道德事实是否存在这一问题,两者有极大的分歧。在此背景下,准实在论者以道德情感的投射和实践攀升机制为焦点,试图调和上述两类立场,兼顾道德规范性的“客观事实”维度和“实践要求”维度。但是,要避免道德“准事实”的偶然性以最终确证其规范性,进一步阐明伦理道德背后的厚重实践预设与深层社会现实就显得十分必要。因此,一种可能的阐明方案是:重思道德概念的实践生成过程,引入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立场,从历史性、实践性的“社会现实”维度来重构道德事实,以提供一种理解道德规范性的“社会实践表达主义”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