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8篇
  免费   96篇
  国内免费   15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31.
欧康诺的"小华盛顿旅馆",被称为"天堂名列第二"的旅馆。老板欧康诺认为:"在服务业,要让顾客感受到快乐,这是成功的关键。"所以他们一切工作都是围绕着让顾客高兴做文章,下工夫。首先旅馆的装潢就以为顾客创造惊喜为目标。虽然它身处乡村,但却不输给大城市的高级饭店。这个屋龄100多年的两层楼建筑,由曾经为英国王室进行室内装潢的伦敦知名设计师掌舵,室内处处可见19世纪的古董。而在天花板上还珍藏了1.5万瓶来自世界各地的好酒,让顾客眼睛一亮,顿时高兴指数升高。  相似文献   
432.
采用元分析方法探讨了青少年友谊质量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通过文献检索,共纳入文献27篇(N=21283)。结果表明:(1)青少年友谊质量与主观幸福感呈中等程度正相关(r=0.28,p<0.001);(2)友谊质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不受性别、文化背景、学业阶段、主观幸福感测量工具、友谊质量测量工具的调节,但受出版时间的调节。  相似文献   
433.
对511名初二年级的流动儿童(平均年龄:14.37±0.78岁)及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考察累积情境风险与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及自尊、心理弹性和情绪调节等个体保护因子的作用方式差异及累积效应。结果发现:(1)累积情境风险负向预测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各领域风险预测作用由大到小依次是家庭关系风险、同伴风险和学校风险,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风险预测作用不显著;(2)自尊在各领域风险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均发挥补偿效应;心理弹性在同伴、学校领域风险中发挥补偿效应,在家庭关系领域风险中发挥保护效应;情绪调节仅在同伴领域风险中发挥保护效应;(3)个体面临的风险数越多,具备的保护因子数越少,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越低。  相似文献   
434.
虚拟健康社区医生贡献行为(Doctor Contribution Behavior in Virtual Health Communities, V-DCB)在社会福祉创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价值共创理论视角, 结合群体卷入模型和积极心理学研究, 提出在线服务交往中医生贡献行为前因后果的理论模型。首先从资源投入视角对V-DCB的概念和内涵进行分析, 并探讨测量工具的维度。接着分析社会交换和社会认同双重动机下的V-DCB行为卷入过程, 以及服务生态系统资源补充的激励作用。最后探讨V-DCB对医患双方幸福感共创的影响, 以及资源匹配因素对行为者幸福感产生的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435.
采用问卷法调查了997名中小学教师,考量工作自主性与中小学教师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检验工作重塑和工作家庭平衡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工作自主性不仅对中小学教师幸福感具有显著直接影响,且能通过工作重塑与工作家庭平衡各自的中介效应及二者的链式中介效应三条路径,对幸福感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436.
研究探讨了家庭仪式对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及其机制。基于自我控制理论,研究构建了以社会联结和自我控制为链式中介的家庭仪式影响幸福感的假设模型,并采用修订的家庭仪式问卷、社会联结量表、自我控制量表和幸福感量表对675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家庭仪式与社会联结、自我控制、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社会联结与自我控制在家庭仪式促进幸福感的关系中发挥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437.
刘霞  赵景欣  申继亮 《心理学报》2013,45(5):568-584
采用整群取样法对选自北京市的1551名流动儿童进行测查, 探讨歧视知觉对城市流动儿童的个体和群体幸福感的影响机制, 即内群体认同和群体地位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 以及不同归属需要下内群体认同和群体地位感的中介作用差异。结果表明:(1)公立学校小学流动儿童的个体和群体幸福感相对较高; 流动男生比流动女生具有较高的生活满意度, 流动女生比流动男生具有较高的群体幸福感。(2)歧视知觉对城市流动儿童的个体和群体幸福感存在直接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并通过内群体情感认同和群体地位感的中介作用负向预测群体幸福感。(3)不同归属需要下歧视知觉对个体和群体幸福感的作用机制存在差异。在高归属需要组, 歧视知觉对个体幸福感存在直接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并通过群体地位感和群体幸福感的双重中介消极地影响个体幸福感; 歧视知觉完全通过群体地位感的中介消极地影响群体幸福感。在低归属需要组, 歧视知觉对个体幸福感既存在直接的负向预测作用, 也通过内群体情感认同和群体地位感的中介发挥间接性的积极作用; 歧视知觉对群体幸福感只存在间接的消极影响, 内群体情感认同和群体地位感在其中发挥完全中介作用。这表明, 内群体情感认同和群体地位感在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幸福感之间的中介效应受到归属需要的调节影响。  相似文献   
438.
刘霞 《心理科学》2013,36(1):116-121
采用整班联系、自愿参加的方式,通过匿名方式对北京市1552名流动儿童施测个体和群体歧视知觉问卷、积极/消极情感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内群体认同测验与群体地位感测验,探讨个体和群体歧视知觉对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内群体认同感和群体地位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个体和群体歧视知觉与流动儿童的主观幸福感、内群体情感认同及群体地位感之间存在显著性相关,与内群体认知认同之间相关不显著。(2)个体歧视知觉对流动儿童的主观幸福感存在直接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并通过降低流动儿童的群体地位感,进而间接地负向影响流动儿童的主观幸福感;(3)群体歧视知觉对流动儿童的主观幸福感也存在直接显著的消极影响,并同时借助于群体地位感的中介作用、以及内群体情感认同和群体地位感的双重中介作用间接地降低流动儿童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439.
以居住在北京小月河地区的304名“蚁族”为被试,采用公正世界信念问卷、积极消极情感问卷和生活满意度问卷,考察了一般公正世界信念、个人公正世界信念以及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蚁族”的生活满意度偏低,但其情绪状态仍然乐观,积极情感体验较高,且具有较高水平的公正世界信念;(2)公正世界信念对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公正世界信念水平越高的“蚁族”越幸福;(3)个人公正世界信念在一般公正世界信念和幸福感间起中介作用,即越相信世界是公正的“蚁族”更倾向于相信自己已经或即将受到的对待是公正的,最终提升幸福感。  相似文献   
440.
情感适应是指对重复或连续刺激的情感反应变弱的心理过程.在解释情感适应的心理机制和过程的理论中,最有影响的是AREA模型.该模型认为个体注意到与自身相关且难以解释的事件时,对事件作出情感反应并试图解释或理解;若解释成功,注意力会减弱进而适应该事件,对应的情感反应也会变弱.大量关于消极事件与积极事件的研究为AREA模型提供了实证支持.未来研究需要从影响情感适应速度的因素、跨文化研究、适应轨迹的时间精确性以及干预措施等方面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