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11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吕洪灵 《学海》2020,(4):191-196
对于启蒙时代以降的苏格兰文学而言,1707年苏格兰与英格兰联合为大不列颠王国,是具有直接且深刻影响的重要政治历史事件。苏格兰启蒙时代的文人自觉认同英语文化的先进性,但处在平衡被打破的弱势状态下,需要对自己乃至对苏格兰的身份进行重新定义和认知。这其中最突出的便是英语的使用问题。该问题关联着文人们的自信与焦虑,也渗入其文学理念和表达之中,并引发了有关文学属性的争论。本文结合联合事件,在历史语境中阐释苏格兰启蒙文人在语言使用上的拿来主义,分析他们的抉择与焦虑,探讨苏格兰文学的民族文化属性,指出联合事件对于苏格兰文学的发展所起到的既破又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杜威在道德理论中提出要确立一种以反省思雏为基础的反省道德,并认为道德教育也要培养受教育者的反省思维,确立反省道德.杜威反省道德理论所彰显的特征实际上是一次理智精神的再启蒙,对于伦理学和道德教育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早期启蒙论的代表人物萧萐父先生以构建中国现代性为问题意识,走进16世纪以来中国历史深处,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对近四百年的学术思潮、社会风习、价值取向、审美趣味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认为中国有着自己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进而提出这一启蒙运动是中国走向现代的历史根芽和结合点。只有以这一历史结合点为逻辑起点才能真正寻求到中国现代性的源头活水。本文立足于唯物史观试图在更为广阔的学术背景下重新审视这一理论学说。通过追寻萧先生早期启蒙说的问题意识和内在理路,以对话的视角来分析早期启蒙论的理论特质以系统阐释这一理论的历史内涵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4.
批判现代启蒙思想当属列奥·施特劳斯的思想核心。为了找到摆脱现代危机的手段,他的批评拒绝与过去决裂和过分信赖人类。施特劳斯一贯反对现代启蒙思想最主要的表现,即虚无主义。在他看来,只有回归古代哲学才能战胜虚无主义,因为有关人类、人性和共同生活方式的话语是在那时创立的。  相似文献   
15.
人性学说是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启蒙德育学说更是奠基于此。数千年来,中国传统人性论在启蒙德育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性善论作为传统童蒙教育的理论基础,指向人之为人的应当,体现了理想化的道德诉求。探讨中国传统人性论为我们提供了哪些可利用的道德资源,以及如何吸收传统人性论的精华为当代启蒙德育构建新的人性论基础,对于建立科学的启蒙德育理论和实践模式,对于培养新一代道德公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借着对相关史料的分析指出,近代圣经评鉴学兴起的过程,就是在圣经观和释经路线上各种因素纠葛、斗争的过程。17-18世纪科学、政治和哲学的发展和进步,其根本原因在于工业革命引发的经济基础的变动。这种变动必然会引发包括宗教在内的上层建筑的变革,最突出的就是对正统教义和圣经宗教的新的看法与评鉴。从史料上看,虽然新兴思想家对圣经的各种评鉴甚至是攻击,似乎是零散的、突发的、个人式的、有些是在内容上互相重叠的,但这些基本事实之间有着密切的相互联系和共同的哲学基础——即近现代的经验论和唯理论、启蒙思想等等;更与当时代的政治、经济、科学发展和社会精神氛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新思潮在圣经观上与掌握神学话语权力的教会当局的缠斗,实际上是不同的世界观和上帝观的斗争,不同的哲学思维方式的斗争,不同的社会阶层利益诉求的斗争,不同的社会伦理取向的斗争。  相似文献   
17.
王杰 《现代哲学》2006,(1):115-121
作为18世纪著名的学术巨擘和思想家,戴震为中国思想文化宝库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戴震的义理之学奠定了他在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对戴震义理之学思想的解读是我们全面把握和准确理解整个清代思想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8.
There were two prevailing sentiments in Europe after the Reformation: One opposing papal authority and one advocating individual freedom. This paper analyzes these two sentiments and finds that the concept of conscience is crucial in understanding them. The issue of conscience is about judging truth and good, and in initiating the Reformation, Martin Luther heavily appealed to his conscience while countering Catholic attacks. With the wide dispersal of the Reformation, Luther’s notion of conscience was well received among his supporters throughout Europe. Descartes later transformed Luther’s conscience into an epistemological being (the cogito), and argued that its existence was the only valid thing that survived his thorough skepticism — and as such is the foundation of human knowledge. Rousseau continued this line of thinking, which we call subjectivism, and re-employed the term conscience as a replacement for cogito, holding that conscience is the final authority in judging good and bad; that, 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human existence, it cannot be withheld from any human being; and that it therefore constitutes an inalienable human right.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Enlightenment was a subjectivist movement propelled by this conscience-cogito-conscience conceptualization, and that it sought to enlighten this inalienable conscience.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Qiushi xuekan 求是学刊 (Seeking Truth), 2008, (1): 47–54  相似文献   
19.
18世纪末,以自然神论为基础的伏尔泰的圣经批判传入了启蒙时期的希腊,因其对圣经启示真理及基督教三位一体、道成肉身等教义的否定引发了东正教人士的普遍不满与反驳。然而以往有关希腊启蒙时期的历史书写出于对启蒙价值的认同,不仅不会过多关注这一时期的反启蒙因素,而且还倾向于笼统地批判这些反启蒙意见,使其不能获得自身语境内的解读与理解。本文以这一时期一部典型的驳斥伏尔泰圣经批判的东正教护教作品(帕里奥斯的《解药》)为主要研究对象,尝试从帕里奥斯所秉承的源于希腊教父的二元知识论出发,分析解读他对启蒙唯理性主义和实证主义解经模式的质疑与批评。  相似文献   
20.
启蒙就是要促使人类摆脱“不成熟状态”,激发人的无穷想象力和无限创造力,真正确立起独立人格和主体意识。目前中国的现代性启蒙就是要在扬弃传统的基础上,参照西方社会的现代化模式,确立社会成员个体独立的法权状态,促使传统伦理社会向现代市民社会转变,从而为人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