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There were two prevailing sentiments in Europe after the Reformation: One opposing papal authority and one advocating individual freedom. This paper analyzes these two sentiments and finds that the concept of conscience is crucial in understanding them. The issue of conscience is about judging truth and good, and in initiating the Reformation, Martin Luther heavily appealed to his conscience while countering Catholic attacks. With the wide dispersal of the Reformation, Luther’s notion of conscience was well received among his supporters throughout Europe. Descartes later transformed Luther’s conscience into an epistemological being (the cogito), and argued that its existence was the only valid thing that survived his thorough skepticism — and as such is the foundation of human knowledge. Rousseau continued this line of thinking, which we call subjectivism, and re-employed the term conscience as a replacement for cogito, holding that conscience is the final authority in judging good and bad; that, 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human existence, it cannot be withheld from any human being; and that it therefore constitutes an inalienable human right.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Enlightenment was a subjectivist movement propelled by this conscience-cogito-conscience conceptualization, and that it sought to enlighten this inalienable conscience.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Qiushi xuekan 求是学刊 (Seeking Truth), 2008, (1): 47–54  相似文献   
52.
肖永明 《法音》2009,(7):15-19
无论是佛教的真如本际,还是西哲所谓的形上本体,都是被指认为言语所无法言说、思维所不可认知的。但是,西方思想到了实现了某种哲学革命的胡塞  相似文献   
53.
集权是以功利目的论为理论根基,以"例外特质"为道德心理基础,以独断的道德相对论和独断的道德一元论的不良混合为道德特征,以暴力和强制为后盾的不道德的特殊权利.集权践踏人权、违背人性,不配享有权利之名,因而是必须祛除的对象.  相似文献   
54.
《英国美学杂志》40年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千年纪元到来之际,《英国美学杂志》刚好推出它的第40卷,进入它的不惑之年。这就给了我们一个恰当的时机,透过刊物的视野,借几页序言的篇幅,对近半个世纪的美学及其前景做些许概括性的反思。严格说来,本刊的40周岁要到2000年秋季号才满,因为1960年秋天我们的第1期才面世。但是这些周而复始的数字有一种诱惑,鼓动我们将第40卷的首期与新千年的开始重合在一起,其真实理由不过是希望引起特别的注意。  相似文献   
55.
张程  许苏明  陈良斌 《学海》2011,(3):170-175
社会批判是贯穿马克思思想发展始终的精髓。马克思思想的生命与活力,始终是在宏大的社会批判和强烈的现实关照过程中得以体现和验证的。当代法国马克思主义承继并重构了马克思的社会批判话语,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现实不断发起深刻的批判,他们以现代性反思作为批判叙事的话语基点,以重构的"异化"作为批判叙事的工具,以意识形态向度的批判作为批判叙事的旨趣,以日常生活视阈的拓展作为批判叙事的解构和发展,从而全面复兴与重构马克思的社会批判叙事。  相似文献   
56.
心灵美是人的精神世界的美,是人本质力量的彰显.作为一种永恒价值,它已不再仅以高尚的道德情操为衡量标准的传统心灵美,它更是一种生命的情怀,是一种自由的境界,是一种饱含情感的人性美.在我们物质生活愈加富足的今天,我们更加需要反观自己,反省自己,反思人性,而不应在物欲中迷失自己,迷失本心,要让心灵之美引导我们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57.
陆辉 《天风》2002,(6):30-31
香港回归祖国将近五年,此间经历了亚洲金融风暴冲击,及全球性经济衰退(中国除外)的影响,加上面对经济转型,由以往的劳力密集,转至金融及服务型经济,至未来的知识型经济,因此对教会形成一定的冲击,引发香港教会如何面对现实的思考及回应。以下为笔者的观察  相似文献   
58.
本文简述了任务型教学法理论并通过在英语语法教学中运用任务型教学方法的实践研究,提出任务型教学设计的原则与思路,探究在英语语法教学中采用任务型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最后反思并探讨在任务型语法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力争对任务型英语语法教学研究有所促进。  相似文献   
59.
《学海》2018,(5):44-50
18世纪的欧洲哲人视孔子为启蒙运动的守护神,而20世纪的中国启蒙者则要打倒孔家店。孰是孰非?或者一般而言,儒家与启蒙的关系到底如何?按照康德的说法,启蒙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根据福柯的观点,启蒙则是一种不断追求超越和逾越界限的态度,包括变为不同的自我。在启蒙理念演变的背后,其实是伦理自我转向了审美自我。不同于西方的自我图式,儒家自我带有焦点-区域的特性,且自强不息,可依情境而变。20世纪初,面对国家危机,儒家精神继承者舍身毁家而救国,以特定的启蒙方式谋求民族独立。进入21世纪,面对意义体系重塑的契机,儒家自我应继续启蒙,将一颗活泼泼的仁心,安顿于现代理念和文明秩序之中,实现儒家精神的再次转化。  相似文献   
60.
刘行 《天风》2018,(4):56-56
【新浪网】2018年2月15日大年夜.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县王坪村发生一起杀人案.犯罪嫌疑人张扣扣持刀将同村邻居王家父子3人杀害,王家二儿子因在单位值班,躲过一劫。当地村民称,受害者王自新与他的3个儿子曾于1996年,因住房宅基地纠纷砸死了张扣扣的母亲并因此服刑,当时张扣扣年仅13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