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3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4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意象油画并非是"油画民族化"的延续和变种,它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民族化"理论的影响,但在中国油画史的脉络中一直根植于"本土"之上,并独立于政治干预下的"油画民族化"实践之外而自成一格。关于意象油画的当代思考,也是对于"中西融合"在新时期发展方向的思考,意象油画只是这个大方向上的一个节点,它已经孕育发展了近乎一个世纪,而且仍将处于不断完善和进化的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142.
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审美是重要因素。审美教育不是逻辑说教,不是教人某项技艺,而是对人情感、精神的陶冶。审美是无形的,又是无所不在的。我们将陆续刊发有关文章,阐发审美教育的精义及审美与一切创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3.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诗情画意的文学描述与造园艺术虽属不同领域却相依而生。立意作为造园的中心,以古典诗词意境为对象,依据两者在美学上的亲比关系,深入分析诗词的文学意象,可以使现代造园设计中的空间立意得到很好的拓展。  相似文献   
144.
意象造型是中国画的基本造型观,是依据客观对象以意取象,即以画家所要表现的主观精神需要来创造艺术形象的造型方式。在中国画中,意象造型观主要是通过笔墨、线条、色彩及章法布局和虚实相生的空间构成方式表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145.
自我意象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消费的行为有着极为显的影响,在这篇章中,作首先阐述了自我意象在市场营销领域内的五种类型,正是由于每个人都有不同类型的自我意象所以人们会试图用产品、服务来扩展和改变自己。在第二部分作分别介绍自我意象在产品策略、广告策略、品牌策略这三个部分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6.
本主要是讨论音乐演奏心理和演奏创造心理中至关重要的意象问题。对音乐演奏心理过程的了解可以发现,意象是音乐演奏和音乐欣赏中起决定性的感受机制;同时,意象是理解演奏创造心理的关键所在,音乐演奏中的创造恰恰要依靠对意象的主动训练才可以得到最恰合实际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7.
直觉在儿童美术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儿童依靠直觉能够把握物象的基本特征,能够创造性地表现视觉意象,能够体现美的自然法则.但在传统美术教育中,只注重传授知识技能,忽视素质教育,忽视儿童个性的发展,教材内容脱离儿童成长实际,不符合艺术教育的特点.要改革儿童美术教育,就应该以视觉训练为中心,培养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尊重儿童的直觉表达.  相似文献   
148.
在《诗经》这一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中,蕴涵极为丰富的宗教信息。本文从荣格分析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诗经》中表征上帝意象的四个象征:天、帝、神和祖,并探究了《诗经》中的上帝意象为个人内在心灵服务的心理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9.
西方有着两千多年的听觉文化理论资源,其发展包括以下几个阶段:首先是古希腊时期逐渐形成的通过"看"来认识世界的形而上学的二元对立,为视觉中心主义奠定基础;其次是德国古典时期,这一时期的社会文化比较重视理性,将二元对立的对象性形而上学体系建设得近乎完善,继承古希腊时期用"看",而不是"听"的方式认知,以哲学的角度而非艺术美学的角度建构理论体系;在此之后的现代时期,尼采、海德格尔等人反思传统形而上学的危害性,欲将人类从传统的视觉至上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用听觉来影响、平衡或者是替代视觉中心。  相似文献   
150.
吕小康  汪新建 《心理学报》2012,44(2):276-284
意象思维是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模式, 它通过观物取象和取象比类的方式认知世界、推演联系。这种思维模式塑造了中国人特有的身心不分而非两分的身体观、疾病观和治疗观。在中国人的观念中, 身体不仅仅是一具生理躯体, 还具有气、阴阳、五行等本土概念所体现的弥合物质与精神、联结生理与心理的模糊性与开放性。人们在表达疾病感觉时通常不分生理与心理, 任何一方面出现不适感觉即可认为自己生病, 在面对心理医生时也倾向于同时报告躯体状况与心理感觉, 从而使得临床报告出现较高的躯体化报告率。这正是文化心理影响疾病表达的体现。这也使得疾病不仅是一种医学现象, 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医学不仅需要生理知识, 也需要人文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