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41.
魏衍华 《管子学刊》2016,(2):101-105
由于元明清时期民间文学的渲染,诸葛亮的儒者身份受到不少学者的质疑,认为是后世"圣化""伟儒""褒扬"的结果。通过梳理魏晋时期相关文献,发现诸葛亮的儒者身份根本无需后世的"诠释"与"造神"。诸葛亮本人的学问尽管非常驳杂,但其处世哲学无疑彰显出儒家"自我而作"与"自强不息"、"择木而栖"与"待价而沽"等品格,并建立"泽及百世"的功业。即使没有后世的推崇与赞誉,诸葛亮也必然是魏晋时期践履儒家哲学精神的地道儒者。  相似文献   
242.
遵循大道自然无为的法则,拥有齐同慈爱的胸襟,彼此互助互惠,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敬老怀幼、矜孤恤寡,自然社会和谐、纷争不起,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万民康乐、天下太平。  相似文献   
243.
《荀子·天论》"制天命而用之"的含义,通常认为是掌握自然规律而利用它,这种解释是把"制天命而用之"模糊化为"制天而用之",却没有对"命"字给出明确解释,既没有坚实的文本依据,也不符合《天论》主旨,合理的解释应为"裁制天所禀赋的自然材性而利用之"。《天论》乃至《荀子》全书认为,人在天面前并不能为所欲为,人只能在承认天所造就、原本就有的自然材性的前提下,进行裁制、改造、利用等活动,其核心逻辑是"天生人成"。"制天命而用之"被错误地理解为"掌握自然规律而利用它",一个重要原因是受到哲学史研究惯性的影响,潜意识地把"天命"理解为范畴、概念,却没有注意到"天命"首先是先秦诸子重要的观念用语之一,而对观念流变的忽略,往往是哲学史研究进路的盲点所在。  相似文献   
244.
三月的北京,还未消退冬的余韵,已有新风扑面而来。在这春意萌动的时节,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如约而至。每年的两会,身着各自宗教特色服饰的僧人、道长、阿訇、主教、牧师等宗教界人士都会吸引众多媒体的目光。在两会这个重要的参政议政平台上,我国五大宗教的代表人士总是认真履职,积极为经济社会发展献策,悉心为广大信教群众代言。代表、委员们不仅关注宗教领域的热点问题,关心自身建设,  相似文献   
245.
分析罗杰斯的“非指导”与老子的“无为”这两个概念的同异。首先,“非指导”要求悬置自己的价值观;而“无为”则要求否定具有价值观。其次,“非指导”要求悬置自我进入他人,而“无为”则要求消除自我进入自然。再次,“非指导”是从关系到个人再回到关系,“无为”则是从个人到关系再回到个人。  相似文献   
246.
宋明理学与经典关联紧密,经典义理与理学家的阐发处于相互“交织”的状态。交织意味着被解释的经典本身的思路与作为解释者的哲学家的洞见都是哲学的主体。先秦经典之间存在分歧,但理学家试图将群经统为一贯,使得儒家哲学内部存在分裂与统一的对拉力量,因此需要以一种理路为“解释主轴”来统合其他经典。朱子与象山分别以易学与《中庸》《孟子》为主轴,“无极太极之辩”正是二者交锋的集中体现。朱子坚持易学本体论结构,区分形而上与形而下,将“无极而太极”解释为天理,这种结构源于《易传》的道器之分;而象山则从《中庸》《孟子》心性论的贯通性出发,认为极就是中,无极就是无中,因此“无极而太极”必非周子本义。朱陆之辩也与四书升格运动的高峰相耦合。儒家哲学的内在张力也是发展的动力之源。经典与哲学的互动为中国哲学史书写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247.
周敦颐与二程的学术渊源,历来为学者所重视,堪称理学“道统”谱系中的“第一”问题。但学者们对于周程之间是否存在理学家所描述的“授受”关系,始终持不同看法。近几十年来,邓广铭、陈植锷、土田健次郎和杨柱才等先后对该问题进行讨论,在几乎穷尽了“史实”型材料后,各方仍未就此问题达成共识。本文通过对程颐《颜子所好何学论》中“义理”独特性的分析,以及对此独特性来源的呈现,对该公案再做新的讨论。希望由此将周程授受问题回置于北宋儒学语境、而非周程二人之间加以考察,从而激发该议题新的讨论空间。  相似文献   
248.
(49)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所得耶?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又是重申第13段中所说“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意。菩提无相,非定实法,可证而不可得,得则取相着相,即非菩提。真正的做到心无所得,亦即心无所住,那才可以直证无上菩提。 (50)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  相似文献   
249.
法国唯美主义文艺理论对唯美主义思潮乃至整个现代主义文学都有重要贡献和影响,其理论上承欧洲文化传统,对当时的社会思潮、文艺现状、文艺商品化进程进行了明显的反拔。本文将从法国唯美主义的唯美理想、伦理意识、审美精神几方面对其内在合理性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2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