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有一位瑞典老船长,年轻时游弋四海,来过上海,还曾经在巴黎摇滚;退休后去了一个小岛,是为了看守灯塔。老人的意思,一生受灯塔的指引,如今终于有了一个可以看护灯塔的机会,依旧可以看海,看过往的船被灯塔指引。一切仅仅是老人的热爱,没有任何报酬。依旧还是这一位老船长,小岛的岸边,泊着他自己的双桅船,岛上还有自己的小楼,有自己的画室,还有为自己展出的自己的画展。  相似文献   
172.
东汉儒家忠君观念的强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汉崇儒,但未重视忠君问题。东汉强化忠君观念,在理论方面主要是扩充了天人感应学说,用谶纬符瑞来论证刘姓王朝的合法性,深化君尊臣卑的观点来论证忠君的必然性;其次,在史学中构筑刘姓正统的意识形态,树立扬忠抑逆的历史观。在实践方面,更重视儒学的教育;选官时注重对气节的要求,完善了孝廉取士制度。东汉儒家忠君观念的强化,既表现为汉末时对其政权的支撑作用,同时,在清议的第二次变化中,出现了以反君的方式表达忠君实质的矛盾现象,标志着东汉儒家忠君观念达到了高潮。  相似文献   
173.
本文认为成玄英的“自然无为”论由下列内容构成 :一、道性自然 ,自然虚空 ,自然独化。二、人的真性自然 ,忘于人道之情 ;物性自然 ,因循物性。三、圣人无心 ,虚心顺物 ,认识自然之道。四、生死寿夭、人生命运听任自然 ;动而常寂 ,入于自然。五、一中之无为 ;率性而动 ,为而无为。六、圣人驭世 ,恬淡无为  相似文献   
174.
“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如何界定以及应包含哪些内容,是关乎文化发展、价值弘扬的前提性问题,应当明确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是我国人民在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价值观念,涵盖了人们处理与自然、社会、他人、自身等关系的价值取向。共同的利益追求是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生成的客观根源,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其生成的现实基础,集体主义的盛行是其生成的文化土壤。在新时代促进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是要使其在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融通中提高先进性,在标识性价值观念的提炼阐释中增强影响力,在与世界文明价值观交流互鉴中注入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5.
道家文化给中国现代文学带来了丰富的智慧和独特的魅力,在作家许地山的小说创作中,他塑造了一批崇尚自然、淡泊宁静、超然物外的主人公,他们对待生活的行为方式无不昭示着道家的理想人格模式和道家的人生哲学模式,整个作品流露出无为、不争、柔弱等浓重的道家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76.
基于“为学习而测评”理念,以促进学生学习为目的,本研究进行了基于认知诊断测评的个性化补救教学效果分析。首先,以“一元一次方程”章节为例,编制两份平行的认知诊断测评试卷。然后,通过对不同地区(城市和农村)七年级学生的施测与分析,发现城市学生对属性的掌握情况优于农村学生对属性的掌握情况。之后,选择农村学生为补救对象,通过对比基于认知诊断测评和传统教学两种个性化补救教学的效果,发现两种补救教学方法均能提高学习成绩,但前者的补救效果显著优于后者的。总之,本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基于认知诊断测评的个性化补救教学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学习,为实践者应用认知诊断测评促进学生学习提供了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77.
佛祖言语     
问曰:三昧相应心数法,乃至二十,何以故但说觉观?答曰:是觉观娆乱三昧,以是故说。是二事虽善,而是三昧贼,难可舍离,有人言:心有觉观者无三昧。以是故佛说有觉有观三昧,但不牢固。觉观力小微,是时可得有三昧。是觉观能生三昧,亦能坏三昧;譬如风能生雨,亦能坏雨。三种善觉观能生初禅,得初禅时发大欢喜,觉观故心散还失。以是故但说觉观。  相似文献   
178.
伟哉大道君,在他的光辉著作《道德经》中始终贯穿着应时事而变通的思想。《一章》云:“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它认为自然界的阴阳造化,日月往来,进退伸屈,消息盈虚,风以动之,日以暄之,雷以震之,云行雨施,品物流行,时在运动。大寰宇内,容有森罗万象之事物,其变化亦随之永无止境。故曰“玄之又玄”。同时又因气度时令之易,而自然界随时令应气数而不断有新鲜精妙之事物产生。故曰“众妙之门”。《四章》云:“……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本章大意是阐明大道之性,是随时应时应物而变,故曰:“执古…  相似文献   
179.
《周易》《老子》《庄子》号称"三玄",三者共同创立了中国古代"伦理学之后"的形而上学.《易传》展示了形而上学超越于儒家伦理之上的实践哲学本质;《老子》的"道论"将实践哲学纳入类似于康德的实践"模型"的隐喻之中,建立起天之道、圣人之道和处世之道三者上下贯通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模型;《庄子》的"至人"理想则通过诗意和寓言的方式在高悬的天道与日常生活之间建立起某种可以凭想象来把握的纽带,为道家的"伦理学之后"开辟了 一个看起来充满"至乐"和"天乐"而值得追求的审美维度,但也终究没有摆脱自欺和自我麻醉的幻觉.  相似文献   
180.
杨伟 《美与时代》2013,(8):14-16
道家美学的核心是"道法自然"。自觉地运用道家的美学思想去生成中国的设计语言,对于构建中国艺术设计语言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道法自然"确认"道"是美的终极标准,是美的事物的意义和价值的依据。"道法自然"的审美表现主要涉及"见素抱朴"的朴素美、"大象无形"的抽象美、"道"之"自然"的自由美和自然无为的"天成美"。"道法自然"在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