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0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3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106篇
  2011年   115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81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7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知情同意在中国不适用吗——“文化差异论”的认知错误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知情同意是在当代生命伦理学中最有影响的概念,在大多数西方国家它已成为医疗实践和涉及人体的医学科学研究的一个基本的伦理要求。不少西方和中国学者认为,由于中西文化显著而根本的差异,知情同意不适宜于中国。指出了“文化差异论”的三个认知错误,即,文化差异论是建立在对中国文化和医学道德、西方文化以及知情同意的一系列误解之上的。基于文化的差异而拒绝知情同意在中国的适用性和必要性,显然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992.
文化与哲学的整合--论张岱年先生早期的哲学文化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长珍 《学海》2001,(1):99-102
张岱年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和哲学史家.他的"综合创造论"体系卓然独立于三、四十年代的哲学论坛,至今仍放射出真理的光芒.在哲学上,张先生力主以新唯物论为基础,兼综唯心论关于理想的贡献,吸收解析派的哲学方法,构成一个新的综合;以此为理论基础,进而提出了新文化建设的"综合创造"的文化观.本文以文化与哲学的关系为视角,剖析了张岱年先生哲学观与文化观的内在关联,指出张先生广博精深的造诣乃在于二者的有机碰撞和交融.  相似文献   
993.
宗澄 《法音》2023,(10):5-16
本文探究的“但空”思想,是特指吉藏(549-623)对《大智度论》中提到的“但空”之文的一种解读,而吉藏对《大智度论》中“但空”的解读,明显带有时代的印记,这与吉藏所处时代文化的关系是分不开的。南北朝时期,正是唯识学所依的论典《地论》《摄论》传入并流行的时期,在逐渐形成的“地论学派”和“摄论学派”种种新思想的碰撞下,吉藏也不可能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994.
确切说来,胡塞尔哲学是一种从内部摧毁观念论的尝试,是一种借助于意识去击穿先验分析之墙的尝试。与此同时,它还努力把这样的分析尽可能地加以应用。胡塞尔具有打破传统观念论的企图。可是,由于胡塞尔从没有把自己从观念论的假定中完全解脱出来,因此,他又遭遇到种种困难。胡塞尔在本质直观、被给予性、真理客观性、范畴直观、回到实事本身等关键问题上自相矛盾,存在着理论张力。被胡塞尔视为反对观念论的主要一击的本质学说,最终把自己展示为观念论的顶峰:纯粹本质似乎摒弃了任何主体建构的客观性,但它不过是抽象的主体性,是思维的纯粹功能,是康德意识同一性意义上的"我思"。  相似文献   
995.
生活中有无限多样的美,每一个有正常感觉的人都能够感受到.但在美学理论研究中,要给美下定义时却反倒变成了难的.这是因为用玄空幻想编织的美学理论,没有回到原来真切的审美感觉的现象学,看似高深,实则遮蔽了审美学的真相.审美是对形象的直接感觉,常常不假思索;审美是欣赏的事物的形象符合自己理想的情趣,而不是要占有实物供己实用.只要没有求利的心态,达到无我、忘我的精神境界,就能达到说难不难、说易不易的境界,并且又提升到一个更加重要和更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996.
本竹书并见于郭店楚墓竹简和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分别被命名为《性自命出》和《性情论》,是一部失传两千余年的重要先秦文献,受到海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本文依据郭店、上博二本,在广泛吸收学术界有关成果的基础上,按照文义并参之以上博本的墨节,将全篇分为上篇十一章、下篇七章,进而对全文进行了认真的校订、注释与译述,并对相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判断和见解。  相似文献   
997.
黄毅 《宗教学研究》2015,(2):204-211
启蒙运动转变了传统基督论的提问方式,它不再讨论神人二性如何在耶稣基督中共存的形而上学问题,转而讨论历史的耶稣与宗教理想之间的关系问题。康德通过把宗教道德化,而把宗教理想设定为一种道德理想,并且他认为宗教理想只在实践理性中具有实在性,而历史的耶稣对于这种理想并非不可或缺。以此康德摧毁了基督教的根本信念:耶稣基督是唯一救主。施莱尔马赫对康德的超越表现在:一方面他论证了宗教的独立性,使宗教摆脱了对道德的依附性;更重要的是,他反对康德的先验基督论,试图表明历史的耶稣不仅是经验意义上的榜样而且是人类得救之所以可能的人性的原型。  相似文献   
998.
李楠 《道德与文明》2015,(2):136-141
面对情境主义者对美德存在的挑战,美德伦理学家的应对可分为先天德性论和后天德性论两派。后天德性论的劣势在于需要放弃部分关于美德的承诺,但是先天德性论对情境主义的既有回应也存在缺陷。一个完备的来自先天德性论的回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说明情境主义者所谓"善行"与美德存在与否是如何不相干的,二是以不依赖于经验证据的方式论证美德存在。  相似文献   
999.
对"神圣性"的研究在西方宗教理论中占据着一个重要的位置.现代宗教学的神圣性以麦克斯·缪勒的"无限”观念为起点,在化约论的包围下逐步形成和确立了自主领域.宗教现象学对神圣性问题的论证更是包含着"存在之思”的倾向,然而其一方面反对化约论的极端理性主义倾向,一方面也受到理性主义的影响.对宗教学中的神圣性问题的理论争议进行梳理,不仅有助于重新思考"神圣性”这一古老命题,而且促使人们对宗教学各学科理论模式的缺陷进行反思,明晰宗教学各学科之间的矛盾的渊源.  相似文献   
1000.
张天 《四川心理科学》2014,(23):112-114
新课标提出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三维”设计思路来设计阅读教学的教学目标。笔者认为:“三维目标”不应该是平行递进的关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三维目标”中的重中之重。本文试从信息时代的阅读,信息论和接受论的角度进行论证,并对阅读教学提出加强情感教育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