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112.
林雅华 《世界哲学》2016,(4):117-126,161
魏玛时期的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价值信仰层面的空虚匮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如何突破时代困境,重寻意义,成为了当时德国知识分子的普遍追求。在对社会现实的考察与马克思著作的阅读中,克拉考尔逐渐摆脱了文化弥赛亚主义,将目光转向唯物主义,构建出了一套以"去神话化"为核心概念的唯物史观与资本主义理性批判理论。在此基础上,克拉考尔否定了对马克思主义抽象唯心主义与庸俗唯物主义的解读路径,而采取了直面现实、返归具体的文化唯物主义立场,展开了对魏玛时代大众文化"表面现象"的分析,开辟了文化研究与文化现代性批判的先河。  相似文献   
113.
朱子不仅把人性本善看成是儒家精神血脉的根本 ,而且还以气质的清浊及其对人性的遮蔽来解释“恶”的来源 ,从而为“去恶全善”提供了本体论和工夫论的根据。朱子主张“人心”每听命于“道心” ,实质就是工具理性必须服从于价值理性“去恶全善”的过程也就是“人心”觉醒为“道心” ,让价值理性的光辉照彻生命的过程。在朱子看来“善”为人或人类本有的心性真实 ,“恶”则是此心性真实在实现过程中受到阻碍的结果。但 ,心性本有真实的“善”只是潜在的本体论的“善” ,要使之变为现实的经验的“善”仍是十分艰难困苦的 ,所以一旦进入经验事实的层面 ,他就对道德理想能否真正实现充满了忧患 ,并反复强调本体论必须落实为相应的工夫论 ,才能完成道德生命实现的人类文化主题  相似文献   
114.
十三虚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道教名词。指以虚无为首的十三点养生要领,即虚、无、清、静、微、寡、柔、弱、卑损、时、和、啬。《云笈七签》卷九十一《七部名数要记·十三虚无》云:一曰遗形忘体,恬然若无,谓之虚;二曰损心弃意,废伪去欲,谓之无;三曰专精积神,不与物杂,谓之清;四曰反神服气,安而不动,谓之静;五曰深居闲处,功名不显,谓之微;六曰去妻离子,独与道游,谓之寡;七曰呼吸中和,滑泽细微,谓之柔;八曰缓形从体,以奉百事,谓之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