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120篇
  国内免费   6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85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本研究应用科威和道吉(1983)的社会测量学分类方法,对具有不同同伴关系的儿童的行为特征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与西方心理学文献一致,受欢迎儿童具有较强的社会能力和积极的行为品质,被拒绝儿童倾向于具有攻击性、破坏性和学习困难。此外,被忽略儿童容易表现羞怯与焦虑行为,缺乏同伴之间的亲密感,而有争议儿童则具有积极和消极行为品质“两重性”。这一研究提供了社会测量学分类方法在中国文化中的有效性的初步证据。  相似文献   
72.
基于素质-压力模型及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式理论,研究考察了反刍思维在负性生活事件与初中生内化问题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以及同伴依恋的调节作用。研究从武汉和商丘两所初中三个年级共选取800名初中生,采用问卷法对其负性生活事件、反刍思维、同伴依恋及抑郁和焦虑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在控制性别、年龄、年级、独生与否后,负性生活事件对初中生抑郁和焦虑均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2)反刍思维能够在负性生活事件与抑郁和焦虑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3)反刍思维在负性生活事件与初中生抑郁、焦虑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会受到同伴依恋的调节;(4)同伴依恋能够调节负性生活事件与抑郁之间的关系,但在负性生活事件与焦虑之间的调节作用不显著。研究结果揭示了负性生活事件对青少年内化问题产生影响的心理机制,为引导青少年提升同伴依恋水平,促进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有益建议。  相似文献   
73.
文章对青少年吸烟行为研究中同伴团体界定方法的发展进行了回顾,总结了四种方法以被试选定的人群作为界定同伴团体的方法,以共同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征为标准确定同伴团体的方法、运用社会测量法确定同伴团体的方法,运用社会网络技术确定同伴团体的方法的应用情况和优缺点,并对社会网络技术进行了着重介绍。  相似文献   
74.
本研究以小学高年级402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儿童的学业成绩、亲社会行为与同伴接纳、同伴拒斥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不同学业成绩组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存在显著差异,学习优秀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水平最高,学习中等儿童居中,学习困难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水平最低。(2)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儿童的亲社会行为能显著地正向预测其同伴接纳、负向预测其同伴拒斥;但学业成绩只能显著地正向预测同伴接纳,而对同伴拒斥无显著的预测作用。(3)亲社会行为对男、女生的同伴接纳的预测作用大于学业成绩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75.
中学生对同伴群体和家庭影响力的判断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采用情境故事判断、社会关系网络问卷和访谈法对495名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32名中学生进行了群体访谈,结果表明:1.在“告发同伴错误行为”、同伴中流行的“暗语”、穿同伴中流行服装和听同伴中流行的音乐四个情境中,从初一到高二的青少年学生存在着从接受父母影响向接受同伴群体影响的转变趋势.各情境中,从初二到高一年级是从接受父母影响向接受同伴影响的一个敏感的转变时期.2.随着年龄增长,青少年学生对如何处理社会关系的判断表现出一种水平的演进,起先是在服从权威的水平上,然后逐渐向回避不良后果水平转变,第三种水平表现为工具性地处理社会关系,最后达到协调社会关系的水平.3.同伴交往较多的青少年,大多表现出外倾、人缘好、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等积极的个性特征,表明同伴交往与青少年学生的个性发展有重要的相互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青少年与其同伴在身体不满意和饮食失调上的同质性及其原因。方法:采用荷兰饮食行为问卷、进食障碍量表对24个班的青少年进行三波次追踪测量。结果:(1)青少年与其同伴在身体不满意、节食上存在着相似性,在贪食上不存在相似性。(2)青少年的身体不满意和节食受同伴影响,会与同伴逐渐变得相似。(3)青少年并不倾向选择与自己身体不满意和节食相似的个体构建同伴团体。结论:青少年与其同伴在身体不满意和节食上具有同质性,其原因基于同伴影响效应,而非同伴选择效应。  相似文献   
77.
田相娟  曹衍淼  张文新 《心理学报》2020,52(12):1407-1420
累积压力假说与匹配-不匹配假说均可解释远端和近端逆境对个体抑郁的影响, 但鲜有研究考察遗传基因在其中的调节作用。采用问卷法和DNA分型技术, 对970名青少年进行间隔3年的追踪调查。分别以母亲消极教养、同伴侵害为远端和近端压力指标, FKBP5基因多位点累加得分为遗传指标, 考察三者对青少年抑郁的交互作用及性别差异。结果发现, 在男青少年中, E × E × G显著。当累加得分较高、同伴侵害水平较高时, 母亲消极教养显著负向预测抑郁, 符合匹配-不匹配假说; 累加得分较低时, E × E不显著, 但倾向于以累积压力假说的方式发挥作用。女青少年中, E × E × G不显著。研究结果提示, 在男青少年中, 累积压力假说与匹配-不匹配假说均可阐明抑郁的发生机制, 分别适用于携带不同FKBP5基因多位点累加得分的个体。  相似文献   
78.
教师支持是师生关系的重要指标,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建构;学生的学业和行为特征会影响教师支持,但是以往研究主要关注学生个体特征的影响,极少考察学生所在小群体的作用。本研究以个体和其所在圈子的学业成就、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为特征,考察其对教师支持的影响,结果发现:(1)个体的学业成就积极预测后续教师支持的增加;(2)在高学业成就圈子中,个体学业成就的提高能够预测教师支持的增加,而在低学业成就圈子则不能;(3)与男生相比,在低亲社会圈子中的女生获得的教师支持更少,而在高亲社会圈子中的女生则能够获得比男生更高的教师支持。  相似文献   
79.
该研究探讨了校园排斥和初中生内外化问题的关系,结合资源保存理论,进一步考察同伴关系(条件性资源)与核心自我评价(人格特质资源)对该效应的链式中介作用。采用青少年校园现实受排斥量表、同伴关系量表、核心自我评价量表、焦虑抑郁量表和外化行为倾向量表,对辽宁省2所中学540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校园排斥对于初中生的内化及外化问题均具有正向预测作用;(2)同伴关系、核心自我评价在校园排斥与内化问题中起完全中介作用,而在校园排斥与外化问题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具体而言,校园排斥通过三条路径影响内外化问题:一是同伴关系的单独中介作用;二是核心自我评价的单独中介作用;三是同伴关系—核心自我评价的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