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篇
  免费   120篇
  国内免费   6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85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为考察父母情绪智力对青少年情绪智力的代际传递效应,同时探讨情感温暖的中介作用以及同伴关系的调节作用,对644名初中生及其父母进行调查,由父母报告自身情绪智力水平,青少年报告父母情感温暖、同伴关系以及自身情绪智力水平。结果发现:(1)父母情绪智力显著正向影响子女情绪智力。(2)父母情感温暖在父母情绪智力与子女情绪智力之间中介效应显著。(3)同伴关系在父母情感温暖影响子女情绪智力的路径中起显著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22.
5—7岁幼儿的同伴关系、社会行为与其母亲教养方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万明钢  王亚鹏  王舟 《心理科学》2001,24(5):621-622
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最早执行者和基本执行者,它对儿童社会性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在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家庭诸因素中,父母教养方式是其中最主要的因素之一。这也是近三十年来父母教养方式一直受到儿童心理学重点研究的一个主要原因。有些研究发现,儿童的消极行为与母亲教养行为的消极倾向具有密切的内在关系。而在影响儿童同伴关系的诸因素中.一般认为儿童青少年的行为特征和社会认知是影响同伴关系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23.
本研究基于心理弹性来考察汶川地震孤儿群体的自尊在其同伴关系和心理健康之间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自尊量表(SES)、同伴提名问卷及中国心理健康量表(CMHI)对401名五年级到初二的地震孤儿和对照组儿童进行自尊水平、同伴关系及其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使用结构方程模型来探查自尊在同伴关系和心理健康之间的调节作用。结果:自尊量表总评分对照组显著高于四川儿童;震后孤儿组在同伴接受方面程度最高;对照组的心理健康总评分和四川儿童没有显著差异;震后孤儿更多的投注于同伴接受,通过影响自我否定来间接影响心理健康;灾区非孤儿通过自我肯定的中介,调节了同伴拒绝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结论:自尊在四川地震儿童的同伴关系和心理健康之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体现了自我修复的力量  相似文献   
224.
以2150名小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同伴接纳、学生知觉教师期望与小学生人格发展的关系。结果发现:(1)父母教养方式民主性正向预测小学生人格外倾性、亲社会性的发展;(2)同伴接纳分别在父母教养方式民主性与小学生人格外倾性、亲社会性之间起中介作用;(3)学生知觉教师期望消极反馈调节了中介过程的前半路径,因此,同伴接纳是有调节的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225.
苑明亮  张梦圆  寇彧 《心理科学进展》2016,24(10):1655-1662
亲社会名声是行动者获得的亲社会特质声誉, 它有益于行动者的社会适应。行动者首先通过亲社会行为建立亲社会名声, 亲社会名声又通过间接互惠和同伴选择过程对行动者产生外在激励作用, 通过自我概念对行动者产生内在激励作用, 进而促进其亲社会行为。行动者的贫富水平、亲社会行为的公开性、自我获益和宣传方式影响其亲社会名声的获得。未来研究应关注亲社会行为与亲社会名声之间的相互促进过程, 探索行动者亲社会行为的代价与获益如何交互影响其亲社会名声; 行动者的社会阶层如何通过对人们预期的影响而调节行动者的亲社会名声; 亲社会名声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内在机制与边界条件。  相似文献   
226.
李永强  黄姚 《心理科学进展》2014,22(11):1801-1813
在综合个性特征与社会网络间关系的文献后发现, 以往研究存在以下不足:以往研究欠缺对中介机制、情境因素的调节作用以及个性特征对社会网络交互作用的探索; 缺乏双向共变动态视角; 对中国情境下应该被关注的人格特质重视不足, 尤其缺少基于中国人人格与圈子的系列研究。基于本土化的人格理论和社会网络研究成果开展研究是未来的研究重点, 着重从完善现有研究框架、二者关系研究的本土化、探索个性特征与社会网络的共变关系等方面来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227.
王沛  高瑛 《心理学报》2004,36(3):340-346
实验一以图片为材料研究了儿童同伴群体活动中的性别刻板印象。实验二以情景故事法研究了儿童在不同排斥情景中发生性别排斥的原因即其与性别刻板印象的关系。被试为幼儿园大班、2年级和5年级儿童。结果发现,(1)在同伴群体活动中三个年龄段的儿童都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刻板印象。(2)同伴群体活动中的性别排斥行为并不是由性别刻板印象引起的。(3)儿童会以道德和亲社会行为为理由接纳异性儿童,会因为群体认同、群体功效和刻板印象而排斥异性儿童。  相似文献   
228.
以大二到大四475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IAS-R)及同伴提名法测量其网络成瘾情况及人际关系网络特征指标,考察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同伴影响。结果显示:(1)男生比女生更多居于同伴团体的中心位置,且与他人的“距离”更近;(2)标准化入接近中心度对个体网络成瘾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表明个体越处在人际网络中心,越不容易网络成瘾;(3)同伴团体网络成瘾对个体网络成瘾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个体人际关系网络特征对网络成瘾的同伴传染调节效应不显著,即不论个体社交地位如何,网络成瘾的同伴影响不存在显著差异。由此推论,良好的同伴关系是个体网络成瘾的保护因素,网络成瘾存在同伴传染效应。  相似文献   
229.
以1048名汉族青少年为被试,采用问卷法和基因分型技术,综合运用传统回归分析和新兴的再参数化回归分析,考察COMT基因Val158Met多态性与同伴关系对青少年抑郁的交互作用模式及其性别差异。结果发现,COMT基因与同伴接纳和同伴拒绝交互预测青少年抑郁,具体表现为,在低同伴接纳或高同伴拒绝环境中,携带ValVal基因型的青少年抑郁水平高于Met等位基因携带者;在高同伴接纳或低同伴拒绝环境中,携带ValVal基因型的青少年抑郁水平低于Met等位基因携带者。此外,COMT基因与同伴接纳和同伴拒绝的交互作用与男生抑郁的关联更加密切。结果显示,COMT基因与同伴关系的交互效应为不同易感性模型提供了证据,而且该基因×环境交互效应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230.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1041名初一中学生进行调查,考察了结交越轨同伴在社区暴力暴露与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关系间的中介作用,以及该过程是否受母子关系和/或父子关系的调节。结果发现:(1)在控制了年龄、性别、亲子关系、父母受教育水平、家庭类型、家庭人均月收入后,社区暴力暴露对初中生外化问题行为仍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社区暴力暴露不仅可以直接正向预测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还可以通过结交越轨同伴而间接预测初中生外化问题行为;(3)母子关系显著调节社区暴力暴露对结交越轨同伴的影响,而父子关系显著调节结交越轨同伴对初中生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