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中国宗教》2004,(1):14-19
历史是过去的记录,也是现实的向导,只有认真地对待历史,才能正确地面向未来。本期,我们约请中国基督教界的三位领袖季剑虹长老、曹圣洁牧师和邓福村牧师就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的缘起、三自运动的历史性成就以及如何温故知新、在新的时空环境下进一步坚持和深化三自等问题进行了笔谈。同时,我们还请到陈一鸣、晏可佳和李向平三位学者,就基督教近代传入中国的历史作了客观地评述.相信这一切能带给读者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2.
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胡锦涛同志的报告,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事献。《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体现了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成果,体现了党的十七大报告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工作部署。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关系到党和国家工作全局,  相似文献   
43.
在《共产党宣言》中,间性主体性伦理定位带来的存在感、真挚伦理情怀带来的关怀感表征着作者间性叙述立场满足了受众主体性诉求,符合无产阶级革命伦理主体论;真理逻辑的感召力、思潮甄别的说服力、美好愿景的关怀力、策略可行的吸引力、强大“共同体”的向心力构成了其内容的针对性,满足了受众发展需要和期待,彰显了无产阶级革命伦理目的论;文章结构裂变加强了文本的感召力,抑扬顿挫的散文韵律美、生动形象的文学意境美、情真意切的演讲鼓动力、雅俗共赏的语言通俗美形成的语言创新提升了文本感召力,共同促成了其形式的创新,符合了受众接受审美心理需要,彰显了无产阶级革命伦理方法论。这三重逻辑是对革命伦理关系的正确判断与运用,也是学界讲好中国故事、推动21世纪马克思主义走向世界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44.
汉俳二首     
传印 《法音》2011,(11)
  相似文献   
45.
《法音》2006,(11):12-12
(2006年10月26日日本京都·奈良)2006年10月26日,日本·中国·韩国三国佛教界代表聚会京都、奈良,召开了第九届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会议。在立正佼成会京都教会,三国代表围绕本届会议主题“致力人类共生——三国佛教在宗教间对话中的作用”阐述了各自主张,交换了不同意见,并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在奈良法相宗大本山药师寺玄奘三藏院,三国代表还共同举行了祈祷世界和平法会,虔诚祈祷世界的安宁与发展,进一步加深了对佛教东渐的悠久历史培育起来的三国佛教“黄金纽带”意义的理解。放眼当今世界,纷争、难民、贫困、暴力、凶杀,以及以全球气候升温…  相似文献   
46.
中国、韩国、日本三国佛教代表团于佛历2555(2011)年11月1日至2日在大韩民国江原道襄阳举办了第十四次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大会。11月2日,在观音道场洛山寺举行了祈祷  相似文献   
47.
2010年10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一项决议,呼吁加强不同信仰和宗教之间的对话,以增强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谐与合作,确定每年2月的第一周为"世界不同信仰间和谐周"。刚才宣读通过的《倡导宗教和谐共同宣言》也充分表达了我们道教界的意愿。我们坚决支持这一宣言,并将以实际行动积极响应。  相似文献   
48.
49.
2007年2月9日,中国科学院主席团会议通过两个文件:一、由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署名公布的《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二、  相似文献   
50.
陈丰盛 《天风》2018,(9):63-63
1950年9月23日,《人民日报》全文刊登《中国基督教在新中国建设中努力的途径》(简称《革新宣言》),用巨大篇幅登载第一批签名的一千五百多名基督教人士名单,并发表《基督教人士的爱国运动》之社论,鼓励信徒响应《革新宣言》,响应"脱离帝国主义影响而走上宗教正轨的爱国运动"。《革新宣言》是吴耀宗先生在与周恩来总理的三次会谈之后,先后经八次修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