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3篇
  免费   133篇
  国内免费   25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61.
本研究采用整合交叉范式整合了Stroop任务和Simon任务,在双重认知控制的框架下探讨冲突控制是领域一般性的还是领域特殊性的问题。结果发现:序列一致性效应只出现在任务内,不出现于任务间,显示对冲突的反应性控制具有领域特殊性;比例一致性效应不仅出现在同种任务中,而且扩展到不同任务中,显示对冲突的主动性控制具有领域一般性。本研究结果对于理解认知控制的本质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62.
教育心理学领域的不流畅效应认为,学习难读材料要比学习易读材料的效果更好。已有研究主要通过操纵学习材料中的文本、画面或声音属性考察知觉流畅性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并发现不流畅材料可能有助于缓解过度自信现象,但不一定能提高学习效果,不流畅效应的稳健性受到质疑。合理难度理论与不流畅理论均认为,知觉不流畅所引发的额外认知负荷促进了学习;相反,认知负荷理论认为这种额外认知负荷会阻碍学习。对现有研究进行元分析,结果表明,知觉不流畅既降低了学习判断的自信心(d=-0.54),也不利于提高学习效果(d=-0.36),一定程度上支持认知负荷理论。未来研究需关注知觉流畅性本身的操纵、界限及系统性评定,并探讨不流畅效应的边界条件等。  相似文献   
263.
人们在阅读时,思维有时会游离到所读内容之外,此时人们的目光虽然还在沿着所读材料移动,但认知加工却游离到一些与任务无关的内容上,这就是所谓阅读中的"心不在焉"。本文总结归纳了阅读中"心不在焉"的三个主要理论假设:执行控制理论、控制失败假说和注意解离假说。分析了阅读中"心不在焉"的三种影响因素:第一,阅读方式,即被试采取朗读或默读的阅读方式以及阅读时是否有时间限制等;第二,阅读材料,即材料难度、阅读兴趣与词汇特征;第三,被试的年龄、元觉察能力和工作记忆容量。最后提出了一些目前阅读中的"心不在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启发和借鉴。  相似文献   
264.
为探讨社交媒体自我控制失败、时间效能感和消极完美主义对硕士生主观幸福感的作用机制,采用问卷法对广东省408名硕士研究生进行施测。结果发现:(1)社交媒体自我控制失败显著负向预测主观幸福感;(2)时间效能感在社交媒体自控失败和主观幸福感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消极完美主义在社交媒体自控失败和时间效能感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具体表现为对于高消极完美主义者,社交媒体自控失败对时间效能感的负向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265.
基于自我决定理论和人与环境互动理论,研究考察了父母行为控制、心理控制与高中生消极社会适应的关系,以及人际自立与校园排斥的中介效应。采用父母控制问卷、青少年人际自立量表、青少年校园排斥问卷、消极社会适应问卷对辽宁省3所中学的1209名高中生进行施测。结果发现:(1)父母行为控制对高中生消极社会适应无明显预测作用,心理控制对消极社会适应具有正向预测作用;(2)人际自立和校园排斥在父母控制与消极社会适应之间发挥中介作用。具体而言,父母行为控制只能通过人际自立的单独作用以及人际自立与校园排斥的序列中介作用预测高中生消极社会适应;父母心理控制既能直接预测消极社会适应,还能分别通过人际自立和校园排斥的单独作用,以及人际自立与校园排斥的序列中介作用预测高中生消极社会适应。研究最终梳理出一条“父母教养→人格发展→人际反馈→适应结果”的理论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66.
研究旨在考察青少年自我控制、调节聚焦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复原力关系中的中介效应。使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自我控制量表、调节聚焦量表和心理复原力量表对安徽、江苏、山东四所初高中922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父母教养方式、青少年自我控制、调节聚焦均能够直接显著预测青少年心理复原力;(2)父母积极教养方式能够通过青少年自我控制、调节聚焦间接正向预测心理复原力;(3)父母消极教养方式能够通过青少年防御聚焦间接负向预测心理复原能力。结论:青少年的自我控制与调节聚焦在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心理复原力之间存在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67.
本研究采用边界范式, 通过操纵预视词和目标词的词类一致性探讨中文阅读中副中央凹中能否加工词类信息。实验采用单因素3水平设计, 三种预视条件: 一致预视、词类不违背预视、词类违背预视。对实验数据进行线性混合模型及贝叶斯分析发现: 词类违背条件和词类不违背条件下对目标词的注视时间和注视概率没有显著差异, 即无词类信息的预视效应。该结果倾向于支持序列注意转移模型, 眼动控制模型的未来发展应更加关注灵活性和普适性。  相似文献   
268.
系统合理信念反映了人们的系统支持态度,即对社会系统公正性、合理性、正当性的感知,以及相应的支持和维护社会系统的态度。以往关于社会不平等与低地位者系统合理信念的关系形成了两种对立的理论观点。一方面,社会认同理论等自利取向的理论认为,严重的不平等不利于低地位者维护自我及内群体利益,因此会损害其系统合理信念;另一方面,系统合理化理论却提出,在不平等更极端(而非平等)的社会中,人们(甚至是低地位者)反而更可能合理化不平等,表现出更高的系统合理信念。实证研究中,两种观点分别得到了一些研究的支持,但同时也面临很多质疑。 面对上述分歧,本文提出了一个整合性的解释框架,即“社会不平等影响低地位者系统合理信念的双路径模型”。该模型认为,自利取向理论与系统合理化理论其实并不矛盾,而是共同解释了不平等与低地位者系统合理信念关系的“全貌”。因此,理论争议的焦点不在于不平等究竟增强还是减弱低地位者的系统合理信念,而在于分析不平等增强或减弱低地位者系统合理信念的不同条件(即认知基础)及其内在机制(即动机基础)。 第一,在认知基础方面,不同于以往研究仅关注不平等“量”的程度及其与系统合理信念的线性关系,该模型认为还应关注不平等“质”的差异及其不同效应,即关注低地位者对不平等的认知过程。一方面,严重的不平等损害低地位者个人或群体的现实利益,构成一种现实威胁;另一方面,严重不平等的社会现状与人们关于社会系统公正性、合理性的信念相冲突,构成一种象征威胁。 第二,在动机基础方面,低地位者的自利动机与系统合理化动机分别使其反对或维护不平等现状,且两种动机彼此冲突;不同于以往研究采用对立视角考察两种动机,或是过于强调二者之一的作用;该模型认为,两种动机是并存的,相互之间并非全或无的关系。因此有必要厘清二者发挥作用的条件,即什么影响二者孰强孰弱,又是什么决定了何者发挥主导作用。 第三,区分不平等“质”的差异是厘清自利动机与系统合理化动机如何发挥作用的关键。换言之,不同动机为低地位者反对或维护不平等现状提供了动力,而何种动机发挥主导作用则取决于低地位者如何对不平等进行认知。具体而言,当凸显不平等在个体或群体水平的现实威胁时,更可能激活低地位者的自利动机(进而抑制其系统合理化动机),继而损害其系统合理信念;而当凸显不平等在系统水平的象征威胁时,更可能激活其系统合理化动机(进而抑制其自利动机),继而增强其系统合理信念。 “双路径模型”通过分析不平等影响低地位者系统合理信念的不同认知基础,进而厘清不同动机的作用,将以往研究中看似矛盾的结论整合于一,为理解不平等对低地位者系统合理信念的影响、解释两种理论的“分歧”提供了一种整合框架,需要未来研究进一步检验和发展。  相似文献   
269.
李勉张岳  张平平 《心理科学》2022,45(6):1517-1523
教师控制是指教师通过情感操纵或行为对学生施加压力,迫使学生以特定方式思考、体验或行动。已有研究基于自我决定理论,验证了教师控制对学生的学业表现、情绪、行为等的影响作用和影响机制,但对于教师控制影响的跨文化差异和性别差异问题尚未形成共识。后续研究可进一步精细化分析不同类型的教师控制,采用混合式研究方法和纵向追踪设计分析教师控制的影响,进一步深化教师控制的本土化研究和群体异质性研究。  相似文献   
270.
为探讨社会排斥与冲动性消费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本研究采用社会排斥量表、名人崇拜量表、自我控制双系统量表以及冲动性购买倾向量表,对81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在控制性别、年龄、家庭月收入和每月生活费后,社会排斥显著正向预测冲动性消费;(2)名人崇拜在社会排斥和冲动性消费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自我控制在中介路径的前半段及直接路径间起调节作用。本研究有助于对大学生冲动性消费的理解和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