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8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65篇
  2016年   67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160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107篇
  2011年   165篇
  2010年   86篇
  2009年   98篇
  2008年   116篇
  2007年   99篇
  2006年   89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84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54篇
  1994年   79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6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14篇
  1985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泰然让之(Gelassenheit)"是理解海德格尔后期技术批判以及存有之思的关键概念。它具有一种双向结构:一是存有本身的层面,即存有本身的自行敞开与让予;二是属人层面,即人对存有本身之让予的让予。其中,属人层面的泰然让之又具有三个环节:从主体性强力意志以及表象性思维中的"让出"——无所施为地等待——"让"自身"入"于存有本身的自行敞开。然而,泰然让之并非一种消极性的存在姿态,而是有着"力量和决心"在其中隐藏和支配着,通过归属于存有而促进自身本己本质的提高,从而呈现出意志与让予相交错的结构。此外,泰然让之作为海德格尔后期所谓"源始伦理学"的核心姿态,必然会使得自我与他人的关联隶属于与存有本身的关联,从而为列维纳斯的他者伦理所批评。但需要注意二者的视角差异,以及两种伦理观之间的互补性。  相似文献   
192.
赵伟 《孔子研究》2019,(4):107-119
明初,明成祖朱棣即位后,沿袭太祖朱元璋的文化政策,尊崇孔子与孔子之道,对程朱理学"益张而大之",命臣僚编辑《四书大全》《五经大全》《性理大全》。尽管永乐时期的儒士更加谨守程朱之绳墨,但如杨士奇等台阁重臣的道学主张中仍带有一定的心学色彩,更有道衍及其所撰《道余录》对于程朱理学的抨击,表明永乐时期儒学与思想界隐含着复杂或者说是多样的形态。  相似文献   
193.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要求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的关键在于对德治内涵的界定.与传统的儒家“德治”思想不同,以德治国不是将某种特定的道德观强制在社会推行,而是一种示范性的伦理观,这种道德观尊重道德主体在道德上的追求与选择,它以法治为前提,强调社会主体的自主性,并倡导人们进行道德选择和实践的竞争.  相似文献   
194.
黄启祥 《现代哲学》2017,(5):99-106
康德在《论出自人类之爱而说谎的所谓权利》一文中认为,说真话是一种形式义务,人们应该无条件地履行这个义务,不管由此导致什么后果。贡斯当和科尔斯戈德分别从法学层面和伦理学层面对这个观点进行批评,都认为康德所谓的不说谎义务在现实中缺少可行的条件,不可能得到普遍遵守,但是这并不能从理论上反驳康德的"应当不说谎"观点。康德的绝对不说谎义务的理论困难主要在于,未能真正直面不同道德义务之间的冲突,未能指出解决不同道德义务冲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5.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道"不只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哲学的核心概念和终极本体,也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哲学的基本概念和最高追求。以往学界对孔子之道的人伦日用和社会政治层面研究较多,对孔子之道的形上层面和超越性层面关注不足。细读《论语》《易传》,参审《中庸》及后世儒家的注疏,不难发现孔子在创立儒家哲学之时不仅立足于现世人生之道,更立志于追求超越意义的"形而上者之谓道"的终极本体意义的"道",可以说孔子之道是现实具体的"道"与超越性终极意义的"道"的合一,现实具体的"道"是趋向终极之道的路径和工夫。  相似文献   
196.
陈琼霞 《现代哲学》2017,(5):107-113
本文旨在为西方生命伦理"施益原则"与儒家生命伦理"仁爱原则"(1)之内涵进行增补,以"忠恕之道"回应两原则之内在问题。"施益原则"提出,"须衡量行为产生的利益足以保证花费的成本"作为施益者是否施益于对象之衡量标准。但成本与利益难以估量,是此原则面临最大的问题。"仁爱原则"提出,"爱人"、"推己及人"、"克己复礼"之概念。但其首先肯认"仁"天生本具,这适合作为教育培养生命医学相关人员之道德品格,但忽略面对现实问题的行动判断方式。本文认为,应该延伸"推己及人"的概念,强化"忠恕之道"中我-他者的双向的结构,亦能增补"施益原则"与"仁爱原则"之内涵。  相似文献   
197.
刘行 《天风》2017,(8):32-32
2017年6月22日凌晨五点钟,杭州发生火灾,在上城区的蓝色钱江公寓里,一套300多平方米的豪宅忽然着火,一个母亲,三个孩子,因抢救无效,离开人世。经公安机关调查,明确为纵火案件。该户保姆莫某有重大作案嫌疑,已被公安机关控制。事件发生后,莫某承认放火。  相似文献   
198.
田源 《中国宗教》2017,(7):46-48
一、道缘天成少年出家 黄信阳,俗名黄福琪,号中和子。1962年6月17日出生于温州市。黄信阳因身体羸弱而不能正常上学,就去道观里听道长讲道,平日还经常抄写一些道学典籍。1974年他在本村东华道观出家,拜黄诚宝道长为师,取道号信阳。成为全真教龙门派第廿五代玄裔弟子。  相似文献   
199.
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在传统孝文化的形成过程中,道教曾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特别是道教的教化方式,对社会广大民众更具实际力量,是对儒家孝道伦理的重要补充。一人道与天道相感是道教的重一要思想。道教经典《太平经》说,天道喜善憎恶,而“孝”是“大善”。  相似文献   
200.
胡煦与朱熹对"太极""道器"理解之分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林 《中国哲学史》2005,3(3):109-116
胡煦是清初一位重要的易学家、理学家,他的思想有很多独到之处,持论酌于汉学、宋学之间,与朱子颇有异同.朱熹认为太极即是理,把理看作是万物的本体.胡煦则认为太极是本体,理只是其用,太极不仅立于形器之先,也在理之先.朱熹以理为形上之道,而以阴阳为形下之器.胡煦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则阴阳应为形上之道,道与阴阳实为一也.胡煦与朱熹对"太极""道器"等概念理解的差异反映了清初学术界思想的转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