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6篇
  免费   228篇
  国内免费   908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99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79篇
  2019年   82篇
  2018年   67篇
  2017年   86篇
  2016年   102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149篇
  2013年   112篇
  2012年   121篇
  2011年   124篇
  2010年   90篇
  2009年   105篇
  2008年   106篇
  2007年   88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82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1.
对国外关系质量的社会比较研究(主要是向下的社会比较)进行了综述,指出目前本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1)个体进行社会比较的动机问题;(2)社会比较对个体的关系质量产生的积极效应;(3)人们对他人公开的向下比较行为的反应;(4)个体在社会比较倾向上的人格差异。同时,对社会比较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912.
文学文体学是文学与语言学交汇的地方,是连接文学和语言学的桥梁。本文运用文学文体学的方法论对华盛顿·欧文的《瑞普·凡·温克尔》进行分析。进而证明综合的文体学分析能够帮助更好更深刻的理解主题。  相似文献   
913.
赵振宇 《心理学探新》1990,(2):35-39,10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心理是人在社会生活中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包括视觉、听觉等感知活动到进行思维的整个认识过程;包括从情感产生的心理机制到情感内容的整个情感发生过程;包括从需要、动机的产生直到人完成各项艰巨任务的整个意志过程;还包括造成人与人各  相似文献   
914.
该研究考察了背景线索连续性对客体心理表征连续性的作用。采用2(目标客体运动形式:连续和不连续)×2(引导线索运动形式:连续和不连续)两因素被试内设计,12名被试参加实验。结果发现,目标客体在时空上不连续时,连续线索条件下对颜色变化检测反应时小于线索不连续条件;目标客体在时空上连续运动时,不连续线索条件下对目标颜色变化的检测反应时高于线索连续条件。因此,不连续背景线索对物理层面上连续运动客体的表征有干扰影响:连续背景线索对物理层面上不连续运动客体的表征有促进作用。这说明特殊的时空条件如背景线索引导会对客体表征连续性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15.
刘维涛  徐锦庚  张帆 《法音》2008,(5):51-51
人民网日喀则4月18日电(记者刘维涛、徐锦庚、张帆)18日上午,西藏"十一五"重点文物保护工程暨扎什伦布寺保护工程启动仪式,在日喀则地区扎什伦布寺内举行,这标志着西藏"十一五"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全面启动。国家将安排资金5.7亿元对西藏22个文物单位进行保护维修。  相似文献   
916.
张丽锦  吴南  郑砚 《心理学报》2008,40(7):819-827
为比较语言本身和语言交流的情境过程对儿童心理理论的贡献以及欺骗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采用前后测对照实验设计探查了不同形式的语言介入和相关欺骗训练对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选取语言能力达到常模水平但未通过外表-事实区分任务的4岁组儿童77名,随机分为3个训练组和1个对照组,对其进行心理理论和语言能力前测,在各组的两种能力发展水平相当的前提下,对3个训练组分别作如下处理:完全训练组:带有心理状态动词的补语句法及欺骗训练;情境交际组:伴随语言情境交际训练和欺骗训练;补语句法组:心理状态动词和补语句法训练。一周后进行心理理论后测。结果表明,3个训练组与对照组之间在心理理论表现上均有显著差异。相对于一般语言交流的情境过程,补语句法和心理状态动词更能显著提高儿童的心理理论;早期欺骗经历也能促进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若二者结合使用则更利于儿童心理理论的改进  相似文献   
917.
通过两个实验来探讨随机序列中的近因效应。在实验1中,采用传统实验范式,让被试进行一系列的抛掷硬币结果的猜测并给予反馈,结果发现:(1)在最近连续几次硬币呈现的结果不同时,人们通常把各个结果分别作为独立的单元来看待,大部分情况下做出随机性的预期;(2)在最近连续几次硬币呈现的结果相同时,人们通常把连续几次相同的结果作为一个认知单元来看待,在最近猜测对错两种情况下分别出现了截然相反的两种近因效应。当最近1次猜对时,对下一结果的预期出现正近因效应即热手谬误,但是最近几次连续猜对时谬误减少乃至消失;当最近1次猜错时,对下一结果的预期出现负近因效应即赌徒谬误,并且最近几次连续猜错时负近因效应并未受到太大影响。实验2在实验1范式的基础上,把硬币抛掷的结果人为分组,发现被试对每一组的第一个结果做出预期时,实验1中的各种效应均消失,该现象支持关于随机序列知觉的“格式塔理论”。  相似文献   
918.
919.
杨莲清  莫雷 《心理科学》2008,31(2):500-503
本研究系统考察学习判断是否存在孤立效应,采用电脑编程的动窗技术,随机选取高一的学生共614名,实施3个实验分别探讨知觉、类型、语义孤立材料的学习判断是否存在孤立效应.结果表明:知觉、类型和语义孤立会影响学习判断值,表现出明显的孤立效应,由此得出学习判断中存在孤立效应.  相似文献   
920.
王智  江琦  张大均 《心理科学》2008,31(2):350-352
本研究采用Tversky的社会认知实验范式对网络成瘾者的启动效应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1)与非网络成瘾者相比,网络成瘾者具有更多的负性启动;(2)与非网络成瘾者相比,网络成瘾者具有更多的负性启动偏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