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关于人类基因组解读计划的某些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因组图谱的完成 ,仅仅是测定了 30亿个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随后更主要的、更艰巨的工作是解读、破译这些基因的结构与功能 ,以及基因之间的相互关系与调控作用 ,也即是要解读基因编译的蛋白质清单。人类基因组图谱的测序工作 ,仅仅是了解人类基因的共性 ,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基因差异以及基因变异的研究 ,发现变异的疾病基因 ,通过分析这些特定的变异基因来诊断疾病或预测疾病的发生 ,将是今后更艰巨的任务。1 基因功能问题人类究竟有多少基因 ,开始认为有 10万个基因 ,后来一度估计有 14万个 ,当人们测定了基因组序列后 ,最后认为有 3万多个…  相似文献   
92.
疼痛的体验是主观的,疼痛与痛苦相伴而行。NCCN成人癌痛指南对癌痛的评估和治疗中涉及大量的心理问题与干预、精神症状评估和精神药物应用,本文力求对这方面进行解读,以揭示癌痛治疗中对人的尊重和对“总疼痛”的理解。  相似文献   
93.
疼痛的体验是主观的,疼痛与痛苦相伴而行.NCCN成人癌痛指南对癌痛的评估和治疗中涉及大量的心理问题与干预、精神症状评估和精神药物应用,本文力求对这方面进行解读,以揭示癌痛治疗中对人的尊重和对"总疼痛"的理解.  相似文献   
94.
狄金森在诗歌创作中善于使用第一人称的视角叙事,这种叙事视角主要包括以故事中的人物的口吻叙事,以诗人的口吻讲述和以自传色彩的"我"叙述故事.有时,尽管诗人的叙事视角不是十分明确,但还是有一个隐含的诗人叙事者.狄金森诗歌的叙事视角有时还以第一人称"我"和第三人称"他"相结合叙事的形式以及以第三人称与第三人称相结合的口吻叙事.在这些情况下,诗人一般采用的是戏剧对话的叙事方式.狄金森丰富的叙事视角充分展现了她在诗歌叙事方面的卓越才能.  相似文献   
95.
在中国经学史视野中,《论语》"侍坐"一章中曾点之志被多维解读。汉唐时期今文学家、古文学家、玄学家分别从春游、求雨、隐逸三个维度进行理解;宋明理学家将曾点解读为得道的圣贤;清代汉学家汇辑汉说,同时也纠驳汉注,试图寻求经意的历史真相。纵览两千多年来的"侍坐"阐释史,汉学、宋学互有短长。汉学重实证,失之拘谨;宋学妙义精微,失之过度阐释。《论语》的成书特点决定了多义性的阐释成为可能,而这种多义性的理解正是《论语》接受的本真状态。  相似文献   
9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修订出版教材并开课,这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的一件大事。《基础》看似简单,实则凝聚了上自中央有关负责人下到教材编写组成员等无数人近两年的心血,意蕴深厚。如何把握其真谛,挖掘其底蕴,并把它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行为,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7.
98.
“故乡”是每一个人内心深处挥之不去的心结和意象.这种“挥之不去”基于生存论意义上时间的四维结构,使人几乎与生俱来就有一种哲学意味的寻根冲动.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以近乎完美的艺术境界展现了时间的四维结构,通过书写“故乡”在精神中引起的幻灭,创造了丰盈的审美体验,传达出富于生存论意味的哲学洞见.  相似文献   
99.
许多人把中国戏曲称为中国古代戏剧.戏曲作为中国国粹,的确是符合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表演的戏剧定义,但与西方戏剧理论体系比较而言,中国戏曲的反戏剧性特征更为明显,尤其是明清传奇戏.传奇无论是在叙事策略还是在时空环境营造上,都有着与戏剧不相符的自我特色,虽不如西方话剧拥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却有更耐人寻味的审美意境.研究明清传奇的反戏剧性,不仅能够加深大家对于中国古代戏曲的了解,更能把传奇戏中的特色元素运用于话剧中.  相似文献   
100.
《学海》2014,(5):201-205
民国时期,学术界对于朱熹格物致知说做了各种不同的解读,有蔡元培、谢无量等从工夫论角度的解读,有胡适、周予同等从科学的或认识论的角度的解读。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从工夫论的角度解读朱熹格物致知说之后,工夫论的解读与认识论的解读二者逐渐走向统一,并发展至今。这一解读,尽管存在着种种问题,但却是进一步发展的学术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