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71.
《天风》2012,(7):71
四川省绵竹市基督教礼拜堂,也称"福音堂",坐落在绵竹市区小北街民主巷26号。这座明清时代的中西建筑经过了"文革"破四旧的洗礼,四年前,经过5·12大地震撼山动地的考验,走过90年的风风雨雨,到如今尚保留完整的礼拜堂,是基督教文化在中国本土化的大胆尝试,也是中国建筑元素在西式教堂中的完美融合。进入小北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金色  相似文献   
172.
修心与体道     
张继禹 《中国道教》2012,(2):11-17,28
道教历来重视修心,认为"修心"乃是明道的枢纽。太上道祖在《道德经》中强调"致虚守静"才是"归根复命"的宗本,正是点出了"明道"在"修心"的玄奥。萧天石先生曾说:"虚极静笃,系心学与性学之本,为作圣功夫,亦为神化功夫。"①关于"修心以明道"的具体行持,南华真人在《庄子·人间世》中对"心斋"的修道方法  相似文献   
173.
作为对传统缘起理论的发展与重构,种子熏习学说肇端于部派时期而完成于唯识大乘.基于对业力存续与烦恼潜存等问题的探讨与思考,经量部创造性地以此学说开启了缘起理论在西北印佛法中的全面转向与重新定位.本文试图对其得以揭出的内在理路作一简要疏理.  相似文献   
174.
从最初对西方身体转向的应激反应,到开始关注中国古代哲学的身体维度,再到多角度、宽领域深入开掘中国传统哲学的身体特质,作为中国哲学研究的新视野,中国哲学的身体性研究展现出了非凡的活力.关于这一研究的新进展,海峡两岸"中国哲学研究的身体维度"会议从三个方面,即"身体与伦理"、"体感与体知"、"身体与语文"作了细致的探讨,不仅深化了中国哲学的身体性研究,也推进了海峡两岸学者在这一领域的学术交流,中国哲学的身体性研究已成为建设当代文化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75.
杨兴升 《现代哲学》2022,(2):112-116
无穷小量概念是微积分的核心概念之一,它同连续、不可分的点等概念有着内在的关联。对莱布尼茨而言,无穷小量概念不仅涉及其微积分的基础稳固性问题,也影响到其对“连续体迷宫”的思考,后者使他提出了单子论。莱布尼茨认为,单子实体具有不可分性,且其知觉属性具有量的规定性并符合连续律,因此,单子通过其知觉属性而具有某种连续性。莱布尼茨还通过前定和谐原则为单子的不可分性、单子知觉属性的连续律之稳固结合提供了保证,但也以知觉属性的连续律来体现这一原则。  相似文献   
176.
陈来 《哲学动态》2023,(2):43-51+128
梁漱溟受熊十力的启发寻求“见体”,肯认熊十力曾实有过见体经验,并对他的见体论予以充分的肯定。“见体”意味着超越能所、内外的分别,是本心性体的呈现。熊十力认为“见体”为儒佛两家学问的根本,但其差别在于佛家否认凡夫能够“见体”。对此,梁漱溟认为儒者能够在凡夫位上“见体”,因为一体性是一种先天本性,人通过理智超越了动物性本能、破除局限之后,人心就能恢复其先天的一体性。梁漱溟把熊十力的“见体”置入自己的一体论哲学当中。就儒佛在“见体”上的异同而言,梁漱溟认为佛家讲“圆复一体”,是在“体”上复归于一体;儒家讲“情同一体”,是在“用”的层面达到一体。两家达到一体性的层次不同。造成此种差别的原因在于,佛家力求通过极深的修行破除“俱生我执”和“分别我执”,而儒家则不要求破除“俱生我执”这一人类先天本能,但主张以心主导形体并超越形体的束缚。儒家立足于现有生命的最高可能,去求“彻达宇宙生命的一体性”。从功夫上说,佛家以实证本体为功夫修行的结果,儒家则以“见体”为为学和功夫的开端。  相似文献   
177.
刘沁 《孔子研究》2023,(2):135-145
在朱熹对于“体用”的论述中,“体”既可以指天理而言“本体”,亦可指事物而言“体质”。然而朱熹体用论中的双重内涵并非是漠不相关的,而是具有相互蕴含和内在过渡的关系。“本体”之中蕴含着实存,“体质”本身就是“本体”的实存,揭示出朱熹论本体与存在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本体之体”与“体质之体”的辩证统一关系体现在朱熹对于“道体”的论述中,“道体”作为包含了“本体”与“体质”的最高整体性范畴,体现出本体的活动性与真实性。  相似文献   
178.
在明中叶以来儒者复兴古乐、古歌法的历史背景中,王阳明基于心学理论创制了九声四气歌法作为致良知的重要工夫,在讲会及书院教育中得到广泛流传。阳明歌法以春夏秋冬四气互摄的结构,演绎道体生生变化的丰富节律,具有两层唱法与境界:普通唱法通过调适音声,达到平和气机、怡情养性之目的;深层唱法以音声直入心体本原,呈现心体—元气—元声—天地运化一体贯通的生命结构,体现了阳明学“心物同构互摄、同一运化节律”的宇宙观。阳明歌法的义理体现了儒家以先天心气建构本真世界的一脉传衍。  相似文献   
179.
《学海》2017,(5):37-48
作为经世思想传统的中心范畴,治体论显示出对于秩序形态和政治构造的一种整体意识与体系自觉,蕴含了对政治秩序之关键要素及其组合演进的认知和评判。以三代经典体系及诸子学为渊源,治体论经汉唐儒学之培植,在近世政学传统中得到充足发展,形成了理学和事功学代表的分别以心性与事理为主干的理路类型。近世治体论尤其体现出中国传统对于治道、治法和治人等要素及其关联的丰富思考,构成重整与推进政治自我理解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80.
张韦 《天风》1996,(8):38-40
8.堂内外疏散问题。我国对公共集会类建筑,按国家技术规范明文规定,要考虑紧急疏散。一般在厅堂内部,每250人(及其零头数)需设一安全出口,几个出口均匀分布,其总宽度按每百人0.65米计算。例如950人,应有4个安全出口,分布在前后左右,其总宽度约6.2米,即每一出口门的净宽需1.6米,门向外开。教堂也应按此办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