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0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82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9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文化交流是推进人类社会前进的重要动力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的种种艺术表征下,最突出的莫过于中外艺术交流、文化碰撞下的美术变革。其中,中美两国在博物馆、美术馆方面的美术展览交流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部分,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通过对中美艺术交流事件的梳理,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品格是怎样逐步渗透到中国艺术家的创作思维和精神领域中的。同时,我们也能看到中国艺术通过对外美术交流在塑造国家形象、拓展东方美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相似文献   
92.
杨慧芳 《心理科学》2003,26(1):171-171,170
美国学者Agnew(1992)在古典紧张理论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心理学对攻击研究、社会心理学对公平研究、医学心理学对压力研究的成果,提出了广义紧张理论(general strain theory)。广义紧张理论认为个体经历的紧张和压力是犯罪的原因,该理论自提出后引起众多犯罪研究者的关注和兴趣,经过近几年的实证研究,理论有较大的进展,现将广义紧张理论的研究现状作一介绍,以期对国内的研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93.
教育公平是目前教育研究领域非常热门的一个话题,大家在谈论“教育公平”时,一般着重关注的是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和教育过程的机会均等,但是对于教育结果公平的关注似乎太少了,甚至是置若罔闻。所谓“教育公平”,《教育大辞典》的解释是:“教育平等作为一种社会性平等,包括受教育的权利平等和受教育的机会均等。”这是社会学的立场,但是,对于教育公平问题,教育学的立场同样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94.
通过分析由问卷调查获得的323个配对样本的数据,探讨伦理型领导对员工帮助行为的影响机制.发现:伦理型领导与互动公平显著正相关;互动公平在伦理型领导与帮助行为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亲社会动机调节了互动公平在伦理型领导与帮助行为关系的中介作用.结论:伦理型领导通过互动公平激发员工帮助行为的发生,且员工的亲社会动机会增强伦理型领导的效力.  相似文献   
95.
经济增长和财富积累的伦理性决定于经济增长的代内公平和代际公正及其人性后果。就代内公平说,创造任何财富所需的资源,原则上属于每个有公民资格的人,然而这些资源却往往垄断在精英集团那里。除去耗费资源外,财富的创造还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负外部性,但这些负外部性却并未被财富的拥有者承担,而是在利益不相关者之间分配。一代人由于过度开发和无度消费,致使下一代人所能利用的资源锐减,且要承担上一代人造成的各种代价,如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社会无序等,这便是经济增长的代际公正问题。  相似文献   
96.
文章主要立足于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的供求分析理论的角度对研究生资助制度变革作出分析。认为研究生资助制度由“双轨制”到“单轨制”的转变,即由之前的公费和自费制度并行实施到转变为单一的自费制,是研究生招生改革实践的一个重要举措,本文从研究生资助制度变革的需求因素和供给因素分析,在此基础上,论证研究生资助制度变革的合理性、可行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97.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是指个体通过接受教育,从社会的底层跻身于中上阶层,从而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改革开放后,高等教育进入精英化阶段,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十分显著。但随着高等教育逐渐由精英化进入大众化,所导致的社会流动弱化现象也逐步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种种教育公平问题导致高等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弱化,“马太效应”也愈演愈烈。因此,针对这一问题,无论是政府,教育部还是高校都应负起责任,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98.
妒忌是指意识到自己缺乏他人更优越的品质、成就或所有物而产生的自卑、敌意和怨恨等混合情绪,妒忌者渴望得到妒忌目标的优势或希望妒忌目标失去优势。作为一种指向他人财富的复杂情绪,善意妒忌和恶意妒忌会引发不同的行为结果,这主要取决于个体对他人财富的认知评估过程。妒忌通常由向上的社会比较而产生,社会事件应得性、主观公平感、核心自我评价等认知都会对妒忌产生影响。本文从社会比较判断、认知加工过程和神经生理功能等角度来分析妒忌的产生过程和认知机制。基于现有不足,未来的研究可以在妒忌情绪的发展特征、妒忌体验的测量方法和妒忌功能的分化等方面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99.
以往研究考察了不公平经历如何影响个体的认知、情绪及行为。然而, 这些研究着重于考察个体“独自经历”不公平的现象, 而尚未有研究考察, 当个体与他人以群体身份共同经历不公平时, 不公平经历对个体的影响。3项实验采用改编的三人最后通牒博弈任务考察“群体共同经历”不公平如何影响个体的不公平感知。研究结果表明, 无论是通过“共同命运” (实验1)、轮流为群体做决策(实验2), 还是招募成对朋友(实验3)来操纵或凸显群体身份, 群体共同经历不公平, 相比独自经历不公平, 均显著降低(而非提升)了被试的不公平感知。研究结果对于社会及组织管理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0.
为探讨提议者情绪预测偏差对公平决策的影响以及其中介机制,采用了两轮最后通牒博弈提议者实验任务,第一轮测量分配方案被接受和拒绝的情绪预测偏差,第二轮测量提议者的分配方案。研究结果表明:(1)提议者情绪预测偏差影响公平决策;(2)公平感知在提议者情绪预测偏差与公平决策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认为,提议者对积极结果的情绪预测偏差,会降低其公平感知,进而降低其分配方案公平性; 提议者对消极结果的情绪预测偏差,会提高其公平感知,进而增加其分配方案公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