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8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2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91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99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81.
海德格尔的这封贺信,出自《海德格尔全集》16卷,是迄今所知海德格尔评述道家的文献中,最为晚近的一个。在此信中,海德格尔引用了《老子》第9章和第15章中两处话语,来说明艺术的本性,思考现代技术对于人类的威胁以及合理地应对它的方式。  相似文献   
982.
983.
我们处于一个充满各种冲突的时代,这也是一个需要不断反思的时代,但人们的反思往往基于现代或西方社会与文化的传统,因此难以跳脱既有思维框架的限制。道家式的思考或可提供一个更新、更根本的视野和视角。老子之道反映了精英阶层及人类整体的认知的局限性,老子的正反相生理论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曲折性,这些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反思现代社会价值观的狭窄和盲目,以及管理制度的不足和困境。  相似文献   
984.
985.
一、《通微道诀》的出现唐玄宗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帝之一,他不但在治理国家和对外关系方面很有作为,创造了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威震四方的开元之治,而且在文化发展与文化交流方面颇有建树,迎来了古代时期中国文化的难得的开放、多元与昌盛局面。他虽然实行的是兼容并  相似文献   
986.
张乃根 《学海》2023,(5):60-71
根据《联合国宪章》,国际法渊源可理解为任何可引起国际法义务的依据,包括条约法、习惯国际法和一般法律原则等。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负有编纂和发展国际法的职责,尤其是通过编纂现有国际法渊源的规则和起草有关国际公约,起到国际“造法”作用。研究已有国际法渊源的编纂与发展,有助于深入了解和客观评估其实际的国际“造法”效果,这对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尤其是以国际法渊源方式将全球治理的中国主张、中国方案落到实处,成为国际关系的共同准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应加强相关研究制度的建设,以期更加积极参与和引导国际法渊源的“造法”。  相似文献   
987.
《齐物论》的基本旨趣在于,使人领悟"万物齐同"的精神。据庄子,万物皆是道的体现者,因此其存有本身理应被尊重,以至于万物齐同的和平境界。万物先以个别单位呈现于特定事态中。并且每件事物在其存在过程中,常与周遭环境连上关系,互相影响而转化为另一存有者。因此,使此世界总在变化之中。《庄子》一书所提出的"齐物"概念,要使人承认万物理应拥有按照各自的存有方式而存在的生命形式。那么,在《庄子》文本中,如何将"齐物"之论得到其内在逻辑根据呢?换句话说,《庄子》究竟依据何种内在的逻辑形式以确保"齐物""逍遥"等核心概念的证成呢?本论沿着"卮言"的语言特征而论证"齐物"概念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由此导出《庄子》"齐物"概念正合乎新科技革命时代所需的子学精神,即多元性生活世界此般结论。  相似文献   
988.
自《庄子》提出“络马首,穿牛鼻”是否符合牛、马本性问题以来,传统儒家纷纷做出了不同回应。程、朱认为牛之穿而耕、马之络而乘是“天理自合如此”,从天理本体论为“络马首,穿牛鼻”奠定了先天合理性基础。湛若水认为“络马首,穿牛鼻”是“理感而义形”的结果,他强调的是人与牛、马——物的交往过程中,仁性即道德意识的呈现,当此仁性之呈现即为天理即为义。王船山批判了程、朱的解释,他认为“络马首,穿牛鼻”是“用物之道”,其合理性是人类赋予的,是人道自决、与物流通的结果。人与物——牛、马的关系很大程度上不再面向存有论,而是通过基于天道乾德的人心在自由权衡的道德实践过程中贯通彼此。儒家对“络马首,穿牛鼻”问题的不同阐释,共同蕴含着光辉的道德理性,揭示了儒学在历史发展中不断追求自我突破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989.
中国画作为一门源远流长的艺术,传承至今,以当下视角观察,其内容丰富且统一。若以时间为轴,从时代、作者等方面鉴赏山水画,中国山水画的审美方向又有一些不同。以情感、造境、笔墨三个方面讨论中国画审美的多元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0.
陈徽 《孔子研究》2023,(4):20-31
汉初儒道关于治术的有为与无为之争,本质上源于其天道观的根本分歧。对于天道的不同理解,既是儒道有为与无为之争的信仰依据,也体现为他们本质有别的天人感应说和工夫论。天道观的分歧也使得儒道的阴阳刑德思想表现出形似而实别的特点:尽管儒道皆主张阳尊阴卑并以刑德配阴阳,但二家赋予阴阳刑德说以截然不同的伦理政治意义,提出了迥然有别的治世主张。进而言之,儒道的有为与无为之争也可归结为文质之辨。如何看待此辨,关乎如何看待人性以及何为文明、文明何用等重要问题。在此,道家尚质抑文的价值取向及其无为之术所可能导致的风俗鄙陋、人心败坏之弊,随着汉初社会经济的发展越发显露出来。所以,武帝以后儒术得尊、经学昌明的思想文化局面的形成,不仅是儒家尚文重教的属性使然,而且是历史时势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