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0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2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91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99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51.
本文认为六朝时山水审美独立意识的发现,和山水绘画美学理论的建构,都受到了道教包括其美学思想的重要影响。山水绘画美学的三个重要命题“澄怀观道”、“明神降之”、“气韵生动”,都受到了道教美学思想“道”美论、“明神”或“神明”的宗教化审美体验论、“生”美观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252.
对于北宋道学五子之一的邵雍,研究者一般将其“象数学”体系视为推演宇宙万物周期发展过程的“物理”之学,对其“性命”之学关注不够。本文集中探讨邵雍《皇极经世》和《击壤集》的“性命学”体系,认为邵雍走的是以天道推论人道、以先天推论后天、以物理推论性命的路子,其性命学是他“心学”的核心部分,依“性──心──身──物”作逻辑展开,以“圣人之心”、“神明之性”为本性,以先天象数为心法。儒家的人道观、价值观与道家的天道观、认识论,儒家的道德修养与道家的宇宙精神被邵雍巧妙地贯通在“易”理之中。他的身上既有道家的坦夷旷达,又有儒家的中庸仁和,达到了一种“天理真乐”的生命境界。  相似文献   
253.
荀子从本体的高度,将人的审美需求,视为人本性的一种需要,作为其美学思想的逻辑起点,并把美作为当时社会主流文化的象征、表达或物化形式,予以了肯定。这样,荀子从实现社会整体的理性整合及对个体感性的节制与改造出发,将审美引向了政治、伦理领域,虽然在当时美自身尚缺乏自足性,但却获得了为当时社会理性所能认同的人文内涵及存在价值,也因此礼文之美、美善相乐、中和之美成为荀子美学思想中的重要命题。  相似文献   
254.
欺负是儿童尤其是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而又相对稳定的一种现象。文章综述了近年来对于儿童欺负问题与人格关系的研究,讨论了欺负者、受欺负者及欺负/受欺负者的人格特点,并对研究的启示和意义进行了简要评价。  相似文献   
255.
冯友兰先生先以中国哲学史家名于世。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是其成名的代表作。《中国哲学史》有很多特点,其中最主要的即是"同情之了解"与"新儒学"。"同情之了解"不仅是冯先生成功写作《中国哲学史》的原则和方法,而且也是我们今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不可或缺的原则与方法。冯先生后来又成了一位著名的新儒家。作为中国现代学术思潮中新儒家的一位典型代表,冯先生本人以及一般论者都公认为应以其"贞元六书"的"新理学"哲学体系为代表。文章赞同这个共识,但想补充一点,即广而言之,似乎也可以包括冯先生所著的两卷本《中国哲学史》在内。文章从其目录、内容、审查、批评、自觉与自白和"贞元六书"多方面进行了探索与论述。  相似文献   
256.
胡大平 《现代哲学》2007,2(2):16-23
鲍德里亚批评马克思的逻辑有一个递进过程,从最初借助于马克思的拜物教理论发展出一种以符号(或形式)分析为核心的消费社会观,到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批评,最后以“象征交换”理论替代马克思的“生产”理论。在这一过程中,他把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逻辑的失败原因追溯到马克思主义起点上,并借助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和相关人类学成果构建了一种从象征关系入手对当代资本主义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批判话语,但是在根本上“象征之镜”却是资本主义“生产之镜”话语之外的另一种非历史话语,批判本身成为与历史生成具体情境无关的一种话语反对另一种话语的斗争。在直接的意义上,鲍德里亚式的批评是当代左派激进文化批判的困境表现。  相似文献   
257.
现象的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顺福 《现代哲学》2007,45(4):80-86
物、现象是主体运用自己的先验感知模式整理纯粹本体的结果。它具有现实确定性、质量性、合理性、时间性、空间性、生灭性、特殊性、有用、有利等属性。拥有这些属性的现象是人类知识的对象。现象是相对的,因此它的这些属性也都是相对的。同时,存在不仅仅有生生不息的纯粹本体,而且它的必然伴随物即现象也是存在的真谛。现象与纯粹本体一起共同构成存在的事实本体。纯粹本体、现象的分与合即一三三一圆融构成了存在的综合本体。纯粹本体论、事实本体论和综合本体论构成了中国古代形而上学史上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258.
4~7岁儿童内在动机的追踪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把内在动机看作是一种特质,将其划分为物为定向内在动机和人为定向内在动机.对110名儿童进行了为期三年的追踪(从4岁到7岁).在儿童4岁和7岁时,实验室的自由游戏情境中对他们进行录像观察,编码他们的两种内在动机.由父母报告他们对儿童的控制.结果表明:(1)儿童从4岁到7岁,物为定向内在动机和人为定向内在动机均呈显著上升趋势.(2)在儿童4岁、7岁时,物为定向内在动机和人为定向内在动机均呈显著负相关.(3)在儿童4岁、7岁时,物为定向内在动机均显著高于人为定向内在动机.(4)在儿童4岁和7岁时,父母控制与儿童物为定向内在动机和人为定向内在动机均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59.
华佗(公元108或141-203或208年)是祖国医学的标志性人物.他处剂不过数种,针灸不过数处;发明"麻沸散"施行手术,世尊"外科鼻祖";创制"五禽戏",开保健体操之先河.众多弟子如彭城的樊阿、广陵的吴普和西安的李当之,皆闻名天下.传世的《华佗传》有不同的版本,如陈寿(233~297)《三国志·魏书·方技传》,以及范晔(398~446)《后汉书·方术列传》.范晔这样记述华佗:"为人性恶,难得意,且耻以医见业.""佗恃能厌事,犹不肯至."对照读陈寿的记载:"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佗恃能厌食事,犹不上道."好象都是说:华佗不愿作医生,而欲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时刻在寻找走上仕途的机会,因为恃才傲物,而惹怒了曹操,才引来杀身之祸.难道华佗在品德上真的有若干缺陷?华佗之死真的是咎由自取吗?  相似文献   
260.
关于校内欺负行为中受欺负者研究的述评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赵莉  雷雳 《心理科学进展》2003,11(6):668-674
该文从概念、研究方法、受欺负类型、研究对象的特点等方面,评述了关于中小学校同伴之间相互欺负中的受欺负者的研究,尤其是对自陈法、提名法、直接观察法、日记法、个体访谈法这些研究方法的利弊进行了分析;区分了受欺负的不同形式;归纳了家庭、同伴和学校风气对受欺负的影响,同时提出了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