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1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34篇
  27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福岛核灾难爆发意味着日本社会并没有吸取1978年三里岛和1986年切尔诺贝利灾难的经验教训。日本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来管理电力公司及其核电站。本文分析了能源政策制定的政治进程方面所存在的不足,并强调了灾后出现的新争论。核能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一直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在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之后,以家庭主妇为首的草根运动在全国兴起。公民核信息中心和其他非政府环保组织已深深地卷入这场核能争论中。然而,由于民间社会的独立声音一直较为微弱,对核工业和核电厂的社会性管制措施长期难以发挥作用。而"核村"的结构,政客、官僚、核工业、科学家和大众媒体之间封闭式的强关系,却一直延续下来。福岛核事故之前,曾有一股强大的社会压力来压制对核电的各类批评。基于公开对话的方式,日本政府应改变国家的能源政策。2011年3月11日应该成为日本社会和全世界转向后核能时代的一个转折点。  相似文献   
162.
许丽颖  喻丰  彭凯平 《心理学报》2022,54(9):1076-1092
算法歧视屡见不鲜, 人们对其有何反应值得关注。6个递进实验比较了不同类型歧视情境下人们对算法歧视和人类歧视的道德惩罚欲, 并探讨其潜在机制和边界条件。结果发现:相对于人类歧视, 人们对算法歧视的道德惩罚欲更少(实验1~6), 潜在机制是人们认为算法(与人类相比)更缺乏自由意志(实验2~4), 且个体拟人化倾向越强或者算法越拟人化, 人们对算法的道德惩罚欲越强(实验5~6)。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人们对算法歧视的反应, 并为算法犯错后的道德惩罚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63.
共同因素心理治疗整合模式是现代心理治疗整合运动中最早被提出的一种心理治疗整合模式。通过对共同因素整合模式的创建背景、发展历程及基本观点进行了梳理简述,认为其在促进心理治疗各流派融合的同时也人为地造成了“共同因素VS特异因素”新的对立,探讨了唯有建基于人的整合本性的心理治疗整合视野才能促进心理治疗整合运动未来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4.
为考察歧视知觉对留守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采用问卷法对662名留守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歧视知觉、抑郁、愤怒、道德推脱与攻击行为两两显著正相关。(2)歧视知觉不能直接影响留守青少年攻击行为,但存在四条显著的间接路径:愤怒的简单中介作用;道德推脱的简单中介作用;抑郁和道德推脱的链式中介作用;愤怒和道德推脱的链式中介作用。因此,抑郁、愤怒和道德推脱在歧视知觉与留守青少年攻击行为之间起多重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65.
污名现象及其心理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污名本质上是一种消极的刻板印象,是社会对某些个体或群体贬低性的、侮辱性的标签,对被污名者有着深刻的影响。文章从三个方面对污名的相关研究做了简要的回顾。首先介绍了几种污名的相关定义;然后介绍了污名的心理效应,包括污名他人的功能,污名对群体和个体的影响,以及社会公众对污名的态度和应对过程;第三介绍了两个污名研究的主要领域:一个是污名群体知觉、应对歧视规律的污名歧视研究,另一个是可隐匿污名的相关研究,如隐匿污名的心理过程,隐匿的情绪反应以及揭示污名的心理意义等。最后,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几点展望,可隐匿污名的相关研究,内隐社会认知研究和消除污名消极影响的干预研究  相似文献   
166.
葛志毅 《管子学刊》2020,(1):109-117
春秋战国轴心时代在思想文化上具有显著特征。如当时认为诸子蜂起、百家争鸣乃思想文化上大乱的反映,此显系受到崇重大一统集权理念的支配所致;诸子学说中的内圣外王向往,表现出由修身扩及于天下国家致治理想的政治追求;有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思想突破表现得较为温和,其实由于中国古代急切狭隘的政治功利追求,表现出强烈的思想文化偏颇,乃至具有崇尚专制,反学术文化的极端倾向,这在法家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167.
两晋招隐诗反映了诗人在残酷现实中对自身出处问题的思考,同时深深地留下了当时不同流派玄学思想的烙印。就思想背景而言,招隐诗的出处对立、尚隐弃显与王弼以无为本、因循自然的思想密切相关,而它的调和出处、显隐存心则与郭象夫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的思想极度吻合。但是,招隐诗显示的思想理路并不能说明其作者就是这一派思想的坚守者。事实上,对不同玄学思想的接受和对出与处的看法,在他们的思想里贯彻得并不彻底。  相似文献   
168.
为了探讨流动儿童孤独感、歧视知觉、社会支持随时间变化的特点,以及社会支持、歧视知觉对孤独感的影响作用及机制,本研究从北京市公立学校和打工子弟学校选取1164名流动儿童,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流动儿童的孤独感、歧视知觉和社会支持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追踪测查,回收有效追踪数据680份。对前、后测均参加的680名被试数据进行分析发现:(1)随着进入城市时间的增长,流动儿童的孤独感和歧视知觉显著减少,报告的社会支持显著增加;(2)流动儿童报告的社会支持、歧视知觉与孤独感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前测的歧视知觉和报告的社会支持共同影响前测孤独感;同时,前测孤独感又会影响后测歧视知觉和报告的社会支持,进而影响后测孤独感。并且在这个动态作用过程中,前、后测社会支持既能分别直接影响前、后测孤独感,前测社会支持还能通过后测社会支持和歧视知觉间接影响后测孤独感;而前、后测歧视知觉则只能分别直接影响前、后测孤独感;(3)前测歧视知觉和社会支持都不能直接影响后测的孤独感,而是需要通过影响后测歧视知觉和社会支持才能对后测的孤独感产生作用。  相似文献   
169.
陈跃瀚 《世界哲学》2016,(6):95-101
福多的思想语言假设主张,思维过程以类语言的媒介进行处理。通过对这一假设的分析可知,思想语言符号的实质是不可分的概念原子表征,而概念原子是先天的,它依赖于三个不尽人意的反学习论证:(1)概念学习是循环;(2)经验触发是偶然;(3)学习模板并非获得概念。本文将对福多的先天性内涵与反学习论证进行批判性考察,通过数据库隐喻分析,最后得出结论,要容纳先天性与学习,必须对学习与获得进行区分;且概念必须是可学习重塑的分子。  相似文献   
170.
通常认为,获得知识不能靠碰运气,凭借好运气获得的真信念不足以被视为知识。知识与运气是近年来认识论研究的热门话题。一般认为,一个好的知识理论应该能排除认知运气的影响。在当代认识论中,过程可靠主义、德性认识论和反运气认识论这三条主要进路都分别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了认知运气,但各自都存在明显不足。由于缺乏对运气统一的、明晰的概念,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认知论进路能够完全满足排除认知运气这一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