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4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105篇
  48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31.
态度强度指态度具有坚持性和抵抗性的程度及其对信息加工过程和行为产生影响的程度,包括可获得性、两面性、确定性、精细加工、极端性、重要性、知识性、个人相关性和结构一致性9个常见维度。文章介绍了态度强度的操纵和测量方法,对探讨态度强度维度结构的已有研究进行了阐述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指出态度强度至少包含三重维度结构,并提出将态度强度与群体水平变量和社会预警系统相联系等研究角度  相似文献   
432.
文章综述了相关水资源态度与节水行为的概念,介绍了近些年来有影响力的模型。如理性行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价值—态度—行为层次理论,并简述了水资源态度与节水行为关系的相关研究,最后提出了对未来相关研究的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433.
教师心理健康内隐观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边玉芳  滕春燕 《心理科学》2003,26(3):483-486
本研究在对300名中小学教师进行预调查的基础上,得出中小学教师认为的教师心理健康的30个特征。以此基础上编制了正式的调查表,以杭州市12所中小学的464名教师为调查对象,要求他们对各特征的重要性进行评分。结果显示:中小学教师认为心理健康的教师应具有道德品质、人际关系、责任感、自我效能和情绪、创造力、工作态度和素质六方面的特征;中小学教师普追认为比较重要的心理健康的特征有责任心、爱心、良好的道德品质、工作认真踏实、待人处事客观公正、积极进取、良好的人际关系等。性别、年龄、学历等因素对教师的心理健康内隐观的影响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434.
Greenwald提出的内隐联想测验介绍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IAT)是Greenwald等于1998年提出的一种新的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其采用的是一种计算机化的辨别分类任务,以反应时为指标,通过对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评估进而来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进行间接测量。该文先对内隐联想测验的由来、原理进行了介绍,再从性能及应用两方面对已有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归纳、整理和论述。最后,通过分析指出该方法符合现代心理测量学的最新发展方向,将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435.
贵州省普通初中教师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现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庹安写  王洪礼 《心理科学》2003,26(3):573-574
1 问题的提出研究初中教师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现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它有助于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了解当前初中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认识、理解、操作等现状,从而为学校和教师改进教学工作提供一定依据,使教育改革和教育创新更有针对性,更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436.
中国与英国儿童对待欺负问题态度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修订的Olweus欺负问卷,对中国和英国近万名(中国8937名,英国1035名)中小学儿童对待欺负的态度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中国儿童对待欺负的态度比英国儿童积极。(2)儿童对待欺负问题的态度存在性别和年龄差异。女孩比男孩对待欺负的态度较积极;小学儿童对待欺负的态度比初中儿童积极。(3)儿童在欺负/受欺负关系中的角色与其对待欺负问题的态度有联系。未参与者对欺负的态度最积极,其次是受欺负者、欺负/受欺负者,而欺负者对待欺负的态度最消极;(4)儿童对受欺负者的同情多,而去帮助受欺负者的行为倾向少。  相似文献   
437.
摘 要 对831名中学生施测青少年自评量表、父母知晓量表、专业心理求助态度问卷,考察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父亲知晓、母亲知晓与专业心理求助态度的关系。结果发现:(1)青少年的专业心理求助态度与心理行为问题、父母知晓呈显著相关。(2)父亲知晓在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与专业心理求助态度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母亲知晓的中介作用不显著。研究结果对青少年专业心理求助的干预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38.
使用认知负荷量表和态度偏好问卷,以相同文章为材料,探究初一学生基于不同信息载体(纸质、电脑、电子阅读器)的认知负荷和态度偏好的差异。结果显示:(1)纸质阅读组的认知负荷大于电脑组和电子阅读器组;(2)电脑组和电子阅读器组的认知负荷和态度偏好均不存在显著差异;(3)被试基于特定载体的认知负荷和态度偏好呈现显著的负相关。所有结果均表明:初一年级的学生更加喜欢进行电子阅读。因此,在现实教学中不必只使用纸质材料,还可适当使用电子阅读。  相似文献   
439.
相对剥夺感:概念、测量、影响因素及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对剥夺感(relative deprivation,RD)是指个体或群体通过与参照群体比较而感知到自身处于不利地位,进而体验到愤怒和不满等负性情绪的一种主观认知和情绪体验。目前,相对剥夺感的测量模型主要有个体–群体RD与认知–情感RD的二维垂直结构模型、认知–情感RD的双维结构模型、个体–群体RD的双维结构模型以及RD的三维结构模型。影响相对剥夺感的相关因素主要包括人口统计学变量、个体特征变量和社会环境变量。影响效应方面,相对剥夺感与心理健康、个体行为等个体水平变量以及群际态度、集群行为等群体水平变量的关系是当前关注的焦点。今后研究的重点应包括完善相对剥夺感的概念与结构、注重青少年及特殊群体研究、丰富研究内容和视角、强化纵向干预研究以及本土化和跨文化研究等。  相似文献   
440.
李祚山 《心理科学》2008,31(6):1493-1495,1453
采用自编的经济自我时间态度量表,对429名大学生进行测试,探讨大学生经济自我的时间态度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大学生对自己经济自我的评价总体趋势是在过去、现在和将来三个时间维度上都是向着积极、肯定的方向发展.(2)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时间维度上的因子结构都由经济自我能力、经济的社会价值取向、经济的个人价值取向和经济自我效能四个部分构成.(3)从时问维度上的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经济自我在结构上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量上的变化都朝着积极肯定的方向发展,表明又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