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2篇
  免费   80篇
  国内免费   235篇
  89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87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71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工作记忆对动态范式中基于客体的返回抑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明  张阳  付佳 《心理学报》2007,39(1):35-42
采用双任务干扰范式探讨了工作记忆对动态范式中基于客体的返回抑制的影响。三个实验分别考察了在言语、空间和视觉工作记忆负载条件下基于客体的返回抑制效应,结果发现只有在空间工作记忆负载条件下,动态范式中的返回抑制才受到损害。这表明空间工作记忆不但在静态范式中的IOR信息的维持和更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动态范式中的IOR信息的维持和更新中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动态范式中基于客体的返回抑制的空间抑制动态更新说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82.
人格特征是导致社会偏见产生的影响因素之一.文章介绍了与此相关的两种理论模型--"独裁主义人格理论"和"双过程动机模型"的主要观点和实证依据,并对其中的争议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梳理和展望.  相似文献   
83.
段蕾  莫书亮  范翠英  刘华山 《心理学报》2012,44(12):1607-1617
考察青少年儿童和成人在道德判断中利用心理状态和事件因果关系信息的差异,并验证道德判断双加工过程理论.以道德判断中“行为坏的”程度和“应担负的道德责任程度”作为判断问题类型,共有10~11岁和13~15岁的青少年儿童及大学生各120名,完成道德判断测试任务.结果表明在不同的道德判断问题类型下,事件中他人愿望和信念、因果关系信息的作用模式是不同的,支持道德判断双加工过程理论.10~11岁儿童和13~15岁青少年在判断行为坏的程度时,利用心理状态信息和因果关系信息与成人类似.在判断应担负的道德责任程度时,10~11岁儿童更注重行为结果,并且不能综合应用心理状态信息和事件的因果关系信息.13~15岁青少年的道德判断中心理状态信息和事件因果关系信息的作用与成人的情况类似,但在进行应担负的道德责任程度判断时,还不能融合信念与因果关系信息进行道德判断.研究结果为道德判断双加工过程理论提供了支持,而且表明从儿童青少年到成人,利用心理状态和因果关系信息进行道德判断存在不断发展和成熟的过程.  相似文献   
84.
故事板在产品设计过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产品设计领域,产品设计师与客户、使用者、设计团队成员间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在设计的各个阶段,设计师生成的想法和设计概念在这些人当中交流传递,对之进行讨论、批评、选择、评价.其沟通的方式有很多,故事板作为一种视觉化的语言,则是一种很好的工具.在设计的各个阶段,故事板起到不同的作用,相应的,其形式也不一样,能帮助不同背景的人理解设计概念.  相似文献   
85.
周静  谢天 《心理科学进展》2019,27(5):914-925
物质主义的经典研究分别从人格、价值观、目标和需要的角度界定和理解物质主义的相关现象。自我概念一直是贯穿物质主义研究的线索, 但直到最近研究者才试图以它为理论基点统摄与整合已有研究。相关研究表明, 物质主义者对自我的评价较低, 表现为低自尊、权变性自尊; 对自我的认识具有不一致性, 表现为自我概念不清晰、外显-内隐自尊分离、以及自我差距(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最近出现的两个综合理论——物质主义的自我逃离理论与物质主义的认同目标追求理论提出, 物质主义是个体将物质拥有作为逃避自我的方式或满足自我认同动机的手段。这两个理论弥补了现有物质主义研究缺乏整合性理论的不足。未来研究可以通过借鉴有关自我概念的理论, 超越单纯的物质主义者自我匮乏的思路, 从而做出更大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86.
李泰安  张禹  李杰 《心理科学进展》2019,27(9):1585-1595
多目标追踪范式主要用来探讨动态情景下对多个目标的视觉注意和记忆加工过程, 早期研究侧重于追踪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及加工机制。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研究应用多目标追踪范式对各类人群进行评价与训练, 包括儿童、老年人、神经发育障碍患者、驾驶员、运动员、电子游戏玩家以及一些其他职业群体。总体来看, 多目标追踪表现越好, 在复杂快速的动态情境中的专业表现越好; 反之, 多目标追踪表现差, 标志着认知功能可能发育不成熟或出现衰退。并且, 多目标追踪还可作为认知训练的手段, 改善老年人和神经发育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 提高各职业人群的专业表现。未来, 多目标追踪作为评价和训练的方法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包括加强特殊职业人群的模拟训练, 扩展目标人群, 结合立体视觉和真实场景, 结合身体活动, 探索多人合作的多目标追踪, 拓展用于进行情绪和社会功能的评价与训练等。  相似文献   
87.
目标拾取运动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人体的目标拾取运动特性进行了研究,提出截止目标疋度的概念,推导目标拾取运动的时间计算方程,重新定义了难度指数,试验数据表明该计算方程对目标拾取运动能够给予较好的描述。  相似文献   
88.
关于时间透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对时间透视的概念作了概述,介绍了测量时间透视的两种方法类型及一些具体的相关方法技术,简要总结了时间透视研究中的两大争议点,并指出了以往研究中的不足及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89.
负性情绪干扰行为抑制控制:一项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辛勇  李红  袁加锦 《心理学报》2010,42(3):334-341
以往研究提示,行为抑制控制与视觉情绪加工的神经活动存在交互作用,而视觉材料诱发的正、负情绪如何影响行为控制加工过程尚不清楚。采用双选择情绪oddball范式与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本研究假设视觉情绪刺激的呈现对个体的行为控制能力具有显著影响。实验要求被试对标准刺激与偏差刺激(85%vs.15%)分别做不同的按键反应。偏差刺激由正、负、中三种来自中国情绪图片系统的情绪图片组成。行为结果发现,负性条件下的反应时间显著长于中性与正性条件,而三类偏差刺激的反应时均显著长于标准刺激的反应时。ERP结果显示,不论效价,在240~300ms与350~550ms两个时间窗口,偏差刺激与标准刺激诱发的平均波幅差异显著,表明本研究条件下行为抑制控制效应显著。在代表行为控制加工的偏差-标准差异波中,在上述两窗口内分别出现显著的N2与P3成分。负性条件下N2及P3潜伏期显著长于中性条件;而负性条件下N2波幅显著大于而P3波幅显著小于中性条件。相反,正性条件下N2波幅显著小于而P3波幅显著大于中性条件。因此,本研究从行为与脑电两个层面揭示了情绪对行为控制过程的影响:负性情绪减弱个体的行为控制能力,从而导致个体对反应冲突的觉察变慢及对优势反应的抑制过程更长。相反,正性情绪对行为控制过程可能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0.
目的:探讨话务员成就目标与工作倦怠的关系。方法:采用修订的成就目标量表、工作倦怠量表调查270名移动一线话务员。结果:1.掌握目标取向与负性的情绪耗竭以及玩世不恭存在显著负相关,而与成就动机存在显著正相关;2.表现趋向以及表现回避与情绪耗竭、玩世不恭存在显著正相关,与成就动机存相关系数不显著;3.掌握目标取向负向预测情绪耗竭以及玩世不恭,而正向预测成就动机,而表现回避正向预测情绪耗竭和玩世不恭。结论:掌握目标取向的个体感受的倦怠程度越低,而表现回避和表现趋向的得分越高的个体感受职业倦怠程度越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