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一直到20世纪初,儒家是中华民族两三千年中的本主导文化。但是,跟印第安文化一样,儒家文化也因其非普遍主义的特征,被残暴卑劣的西方入侵者所毁掉或严重摧残;中国人今天面临着一项困难的任务:如何找回已经失去了的文化主体,让她重获生命。应对所有这些困难和实现这些设想之前,必须确立儒家在中国知识分子心中的文化主导地位,确认儒家主体在现代中国的消失是西方武力侵略和文化侵略的结果。恢复儒家和儒家文化的生存是中国政府、中华民族和中国知识分子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所有曾经在中国犯下毁灭文化罪行的列强和组织不可逃避的赎罪责任。儒家知识分子们如果没有这个意识,不足以成为儒者。儒家文化的真实身体———儒家的真实团体、儒家存活所赖的社会结构等等———必须复活,以作为一切儒家活动、学派、流派存在的不二前提和生命土壤。此乃儒家的纯存在或"儒在",是它使得一切儒家的存在者们可能;此乃儒家的历史文,是它使得一切后起的注释、改写、翻译、发挥可能。要通过各传统民族的文化的复活和全球主导文化的多样化来获得新的人类生机和平衡结构,我们的希望在于一个全人类的文化生态多样性,一个以民族文化为基本单位的"联合国"。  相似文献   
42.
本文主要讨论了上博<周易>的三个问题:第一,把第一简释为"击"的字改释为"动",第二,根据第九简""字的写法,认定尚秉和先生释"筮"为"野筮"是正确的.第三,把第十二简读为"终"的字,改释为"忡".  相似文献   
43.
山西大学艺术系副教授、五台山研究会会员史希光、曹雯二先生创作的佛教造像艺术作品,在我省“两会一节”期间,于省城博物馆首次展出。展出期间接待了两万余名观众,受到了普遍欢迎和高度赞扬。山西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社联主席、五台山研究会会长刘贯文研究员题词:“  相似文献   
44.
《周易研究》2015,(2):18+2
<正>儒学研究知名学者、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儒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陈启智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5年2月27日在济南逝世,享年66岁。陈启智先生祖籍山东淄川,1949年3月生于济南,幼承庭训,聪敏好学,虽历经坎坷,但勤学不辍,1980年以同等学力考入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1981年至1983年先后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进修,受张岱年先生之教诲,得窥中国儒学之閫奥。多年来,在儒家思想尤其是隋唐儒学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承担"儒家思想与东亚模式"、"儒家理论的系统研究"等国  相似文献   
45.
用药必须强化生命质量意识浙江医科大学(杭州310006)万慧进据最近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资料称,在世界病死者中近七分之一是不合理用药所致。据某医院对502例药源性疾病的调查分析,50年代发生率为15.6%,60年代为19.3%,70年代为22.48%,...  相似文献   
46.
本文将二曲的本体世界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作为万物本的本体,二是作为人生本面的本体,三是作为仁义道德的本体,实质上二曲的本体是一种道德本体.  相似文献   
47.
张宇杰 《哲学研究》2023,(1):115-124
梅洛-庞蒂在《知觉现象学》中认为从世界彻底退回到先验意识的“完全还”是不可能的,并质疑胡塞尔晚年的“第二次还”最终导致先验现象学在世界问题上陷入悖谬之中。鉴于此,本文围绕胡塞尔在先验现象学的三个不同时期对于世界问题的基本观点,对梅洛-庞蒂的上述质疑进行了辨析:从胡塞尔的视角来看,梅洛-庞蒂所说的世界悖谬首先建立在人格自我与生活世界的习性关联之上,而胡塞尔晚年则指出对于这一悖谬的彻底澄清需要进一步回溯至这种习性关联本身的发生。在此,胡塞尔所说的“第二次还”或“彻底还”的最终旨趣并不是从世界彻底退回到先验意识,而是朝向最初的被动性领域进行彻底回溯,由此自我与世界之间更初的关联也得到了揭示。  相似文献   
48.
至少在元末明初即已出现的"插秧偈",在世间流传的过程中,其作者问题开始罩上了迷雾,其内容也出现了变异.本文根据历代典籍的相关记载,对该偈的演变源流作了较为详细的考证,并论及了其所蕴含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