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5篇
  免费   265篇
  国内免费   473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69篇
  2022年   76篇
  2021年   63篇
  2020年   83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75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126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97篇
  2011年   119篇
  2010年   100篇
  2009年   86篇
  2008年   94篇
  2007年   87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91篇
  2004年   93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61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85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基于符号互动论而提出的自我呈现概念及其理论,以往常被用于解释人们现实生活中的面对面人际互动行为。近些年。社交网络逐渐成为人际互动行为发生的重要场域。由于社交网络自身的独特之处,人们在社交网络中的自我呈现,与现实面对面、传统计算机媒介交流中的自我呈现有诸多不同。社交网络中的自我呈现更受到目标观众、动机、人格特征、性别和文化等方面的显著影响。西方的“富者更富理论”和“社会补偿理论”,在解释社交网络中自我呈现现象本质时各执一词,而国内的“补充我/补偿我理论”或许能较好地解决这一理论问题。未来的SNS自我呈现研究应在扩展被试群体范围、SNS网站种类和影响因素变量几方面继续前行。  相似文献   
992.
内外化问题是青少年最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共情与青少年内外化问题具有重要联系,但以往研究青少年内外化问题的时候不注重共情不同成分的区分;即使区分了共情的不同成分,认知共情和情绪共情作为共情的不同成分和内外化问题的关系仍旧存在一定争议,且共情对内外化问题影响的机制鲜有探讨。本文首先综述了认知共情和情绪共情与青少年内外化问题的关系,并借助共情的发生过程(自我-他人模型)理论、发展过程(风险性发展模型)理论和相关神经生理因素,为理解共情对青少年内外化问题的影响机制提供了解释。未来研究可明确共情的定义,发展更生态化的测评方式,并进一步探索影响因素及机制,结合和关注个体特点、特殊群体及文化背景,以便为揭示共情与青少年内外化问题构建更系统的理论。  相似文献   
993.
为考察自我厌恶对大学生同伴关系的影响机制以及抑郁和社会支持在其中的作用,采用中文版自我厌恶量表、同伴关系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和青少年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44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自我厌恶与大学生同伴关系呈显著负相关;(2)抑郁和社会支持在自我厌恶对大学生同伴关系的影响过程中起链式中介作用。结果表明,通过降低大学生的自我厌恶和抑郁水平,同时充分发挥社会支持的作用,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同伴关系。  相似文献   
994.
趋近重塑总是积极的吗?以往研究主要关注趋近重塑的积极影响,本文基于自我效能理论,探讨趋近重塑对任务绩效的“过犹不及”效应以及任务互依性在其中发挥的调节作用。对316份匹配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结果发现:趋近重塑与任务绩效呈倒U型关系;自我效能感与任务绩效呈倒U型关系,自我效能感在趋近重塑与任务绩效间起中介作用;此外,任务互依性削弱了趋近重塑与任务绩效的倒U型关系。  相似文献   
995.
闫宜人  刘宁 《心理科学》2023,(3):594-602
在双视角模型下,探讨了合作关系中的热情与能力偏好。结果发现:(1)知觉他人时,在中性情境中热情更重要,但在合作情境中能力更重要;(2)知觉自我时,无论是中性情境还是合作情境,能力都更重要,并且这种能力优先效应在合作情境中更明显。不仅首次回答了合作关系中热情和能力哪个更重要的问题,而且明确了相互依赖关系中热情优先效应转化为能力优先的条件,为利益依赖假说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996.
《天风》2011,(11):5-5
日前刚刚在京发布的2011年版《宗教蓝皮书:中国宗教报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两位主编和约请本所的6位专家,并会同北京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3位专家共同撰写。  相似文献   
997.
情感预测偏差的相关研究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感预测是预测将来的情绪状态。情感预测时会表现出各种偏差, 例如免疫性忽略、聚焦错觉和共情鸿沟。本文从认知–体验自我理论和心理模拟的角度对情感预测偏差的原因进行了整合, 对情感预测偏差的个体差异和矫正进行了分析。情感预测的未来研究方向应该从心理-行为机制、进化机制和脑机制几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998.
一般认为,儿童的认知和元认知能力随儿童年龄的增长而有所提高。但值得注意的是,较为晚近 的研究发现,直到学前末期甚至学龄初期,儿童才表现出元认知和智力之间的一致关系。如何理 解幼儿普遍存在的元认知水平低现象成了儿童认知发展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999.
李晓东  张炳松 《心理科学》2001,24(1):54-58,95
本研究以152名初中二年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研究了成就目标、社会目标、自我效能及学习成绩与学业求助的关系。结果表明:(1)自我取向的成就目标的确可以区分出自我一趋向型目标和自我一逃避目标,它们对学业求助的影响模式是不同的,自我一逃避型目标对学业求助有更大的负面作用。(2)社会目标与学业求助有显著关系,支持本研究的假设。(3)自我效能低及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更不愿求助,支持脆弱假说。  相似文献   
1000.
性感广告是常见的品牌营销手段,科技发展使得表现形式更加丰富的性感营销越来越受青睐。既有研究往往片面地将性感等同于与性,且文献零散分布在生理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缺乏系统的逻辑脉络,结论之间相互矛盾。完整的性感效应理论框架包括对性感广告的定义、分类和性感广告所产生的正负面效应;其中的心理解释机制有消费者认知、生理动机、性自我图式和社会临场感;同时,性感广告会受到产品类型、广告情境和个体特质的调节。总之,性感广告在营销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