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相对之原理见于大易“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宇宙相对之二大动能也。此两种相对不同之势用,互为消长、依存,推动宇宙、人生,乃有今日之大千世界。凡事物皆有正反两面,故有利则有害,有是则有非;利害同一体也,是非同一体也。于生死、寿夭、成败、得失莫不皆然,宇宙万有无不在相对原理之中,人则茫然而不知,此易学之妙用也。本文特举相对概念之大者:一曰善恶,二曰是非,三曰祸福,四曰生死,五曰寿夭,六曰得失,七曰贵贱,八曰黑白,九曰荣辱,十曰利害,十一曰忧乐,十二曰正反。此十二曰,争议之大者,而论其所以自处之道,欲人不堕入相对之迷雾中而无以自拔也。综上十二项皆物论争议之大者,执相对之两端而纷纷不息,则世界永无宁日,不如泯绝相对之概念以归于中和。孔子所谓“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不仅人类和平共存,则天人亦和谐无间矣。  相似文献   
52.
荣格与《易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彭贤 《周易研究》2003,(2):19-27
荣格在《易经》的影响下提出了具有重大理论价值的"同时性原理",这是一种与因果律完全不同的普遍性联系。本文介绍了荣格的这一原理,依据《易传》的相关论述对其作了深入剖析,并进一步用"同气相求"同类相动"的道理,对同时性现象,包括占筮过程作了新的解释。文章认为,荣格在肯定《易经》科学价值的同时,正确地指出了《易经》所代表的中国科学与西方科学在思维方式和认识方法上的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53.
金雨薇  孙潇  宋耀武 《心理科学进展》2022,30(11):2497-2506
具身记忆研究主要探讨身体及其感觉运动过程在记忆中的作用。操纵或限制身体的物理状态、具身特征或可用性,可以影响记忆的效率、效价和内容。其内在机制可以通过编码特异性原理、启动效应、隐喻表征理论和再激活假说进行解释,但尚未形成统一的模型。基于现有研究与理论的共性,提出具身记忆的感觉运动模拟模型,强调重新激活在具身记忆中的作用,以期在同一框架下说明身体作用于记忆的过程,并进一步指出重新激活的条件。未来亟需在具身记忆的稳定性以及深层机制等方面进行多维度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54.
55.
郝林杰 《天风》2013,(5):47-47
接连阴冷的天气终于放晴了,在南方独特的气候中,北方这时早该凋零的草木在这里却依然绿意盎然,和煦的阳光穿过参差的枝丫投射一地的斑斓,仿佛耀眼的碎金。沐浴在惬意的冬日暖阳里,懒懒地眯起双眼,因着小孔成像原理,眼前一片奇异的七彩光圈。不禁想起,昔日的加利利海上,像这样终年的宜人气候里,突然狂风大浪的来袭是何等令人恐惧战兢啊,那些海上经验丰富的渔民向着因疲惫而睡着的主耶稣恼怒而抱怨地呼喊:"夫子啊,我们都要丧命了!你不管我们了吗?"(参太8:23—27)曾几何时,凭着自己血气的一腔热忱,我努力地挣扎,想要在这物欲横流、光怪陆离的社会中开创自己的一片天地,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唯一可得到证明的是,一切努力都是徒然。带着纷扰的缠身事物和种种重压,在满是灰色乌云的天空下,还记得向着爱我们的主发过多少怨言?那时的我就像一条搁浅的鱼,  相似文献   
56.
再谈心理健康与变态原理探幽———兼与王志铭、王国富先生商榷安徽省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241000)周勤《心理健康与变态原理探幽质疑》一文(以下简称质文)在《医学与哲学》1995年第7期发表后,我曾收到诸如科技出版社、文库、辞书等编委邀请入选的函件,可...  相似文献   
57.
董达  陈巍 《心理科学》2022,(1):235-241
表征-计算观与具身行动观对认知的本质几乎做了截然相反的强调。近年来,预测加工理论的发展为统一两代认知科学提供了契机。预测加工是层级预测加工与主动预测加工这两大理论部件的合称,前一部件主要继承了第一代认知科学中的层级计算加工进路,后一部件则发扬了第二代认知科学中与行动有关的理论。这两大理论部件被视为同一个统一整合理论的两个不同方面,预测加工也由此有望成为未来认知科学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58.
也谈“心理健康与变态原理探幽”———兼与王国富、周勤先生商榷河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州450052)王志铭《医学与哲学》1995年第1期发表了王国富先生的“心理健康与变态原理探幽”(下称探幽),我拜读后,耳目一新,觉得是一篇有创新的好文章,尽管有...  相似文献   
59.
不同概化的问题原型对问题归类和解决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莫雷  吴思娜 《心理学报》2001,34(5):33-41
探讨原理学习过程中形成不同概化程度/问题原型对解决不同适宜程度问题的影响。实验1探讨个体形成不同概化程度问题原型对解决表面内容不同适宜程度的问题的效果;实验2探讨形成不同概化程度问题原型的被试解决问题的信息加工方式与机制;实验3进一步探讨形成不同概化程度问题原型的个体解决复杂问题的效果与机制。结果表明:(1)形成概化程度较高的问题原型有利于个体对表面内容不适宜题目的解答;(2)形成概化程度较高问题原型的被试在解答适宜或不适宜问题时均能迅速激活问题原型而通达原理图式,因此,更多地采用图式的方法解决问题;(3)形成概化程度较高的问题原型会有助于被试排除题目的无关信息,正确进行解答。  相似文献   
60.
一、回顾与展望的视角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特别是伴随着现代文明的昌盛,伦理学到今天已经由一个单一的学科发展成为一个具有不同层次、不同分支的学科体系。到目前为止,伦理学学科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