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71篇
  免费   154篇
  国内免费   444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100篇
  2022年   152篇
  2021年   119篇
  2020年   116篇
  2019年   72篇
  2018年   59篇
  2017年   104篇
  2016年   104篇
  2015年   117篇
  2014年   318篇
  2013年   157篇
  2012年   263篇
  2011年   348篇
  2010年   237篇
  2009年   246篇
  2008年   271篇
  2007年   191篇
  2006年   177篇
  2005年   160篇
  2004年   138篇
  2003年   108篇
  2002年   95篇
  2001年   83篇
  2000年   76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65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 毫秒
911.
潘文岚 《道德与文明》2007,16(5):102-105
性欲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已演变成具有一定社会属性的自然属性,并构成与民族、宗教、文化、道德相一致的、独特的性文化和性道德.在以人为本的时代,我们不仅要强调人的性权利,更要规范这种权利,遵守性道德,并通过性教育完善我们的性文化与性道德,从而理性地实践并维护真正属于我们的性权利.  相似文献   
912.
人类的思考都是对观念的思考,它的前提是对既有认识都持一定的怀疑态度。人类思考依其怀疑程度而分类,哲学思考是所有思考中最具怀疑精神的颠覆性思考。政治哲学是一切有关政治生活思考中最具颠覆性的思考,它的起点是人类的政治生活经验,但政治哲学追求的不是什么确定性或确定性的基础,也不是对现实政治生活的指导,而是对现有政治生活认识的批判与颠覆。政治哲学区别于其他形式哲学的地方在于,它始于政治经验,又保留着与政治经验进行联系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913.
关于初中学业不良者学业求助特征及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烈敏 《心理科学》2007,30(1):199-201
本研究通过问卷与学业测验方法对165名初中生进行了学业不良者学业求助特征及相关研究,其研究结果表明:初中学业不良者在学业求助对象选择上倾向于向同学求助;在求助态度衡量上,他们对求助益处的考虑较少;更能知觉到来自同学的自尊威胁;在求助方式的选择上更倾向于执行性求助。成绩-回避目标、低下的自尊与自我效能感等是学业不良者学业求助特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14.
向玲  王宝玺  张庆林 《心理科学》2007,30(1):253-255
采用三因素完全随机实验探究主观概率判断是否满足次可加性规律,结果表明:(1)分解方式、分解数量和分解事例的典型性等三个因素对主观概率判断均有显著的影响。(2)次可加性不是一种普遍现象,主观概率判断中也会出现可加性和超可加性:把事件隐分为非典型事例时会出现超可加性,把事件隐分为典型或者典型加非典型性的事例时会出现可加性,而把事件显分时会一致出现次可加性。  相似文献   
915.
幼儿对生气和伤心情绪倾向同伴的接受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洁  徐琴美  王珏瑜 《心理科学》2007,30(5):1229-1232
本研究通过生气-伤心两可情景,考察了116名4~6岁幼儿对生气和伤心倾向同伴的认知偏好,并通过二选一的封闭式访谈考察幼儿对生气和伤心情绪结果的理解,以反映幼儿的偏好原因。结果表明:①从认知上看,相比生气倾向的同伴,幼儿更偏好伤心倾向的同伴。②5岁、6岁组幼儿比4岁组幼儿更偏好伤心倾向的同伴。③在情绪结果理解上,幼儿认为生气引发他人更多的远离,伤心引发他人更多的目标恢复、道歉和趋近。可见,生气倾向的幼儿比伤心倾向的幼儿更不被同伴接受。  相似文献   
91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的教学互动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围绕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展开了丰富的内容,这些内容反映了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既有当代人生观、价值观、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课程核心内容的探讨与思考,又有大学阶段的人际交往、心理调适、理想与成才、恋爱交友、竞争与合作等一般的人生课题。怎样使这些内容内化为大学生的理想和信念,从而真正有助于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  相似文献   
917.
论道德与生活的关系及道德生活的本质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就生活与道德的关系而言,可以说生活需要道德、包含了道德但并不等于道德,道德始终存在于人的整体生活之中,没有脱离生活的道德。道德生活的本质特征表现在,道德生活是一种属人的或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生活,是建立在物质生活基础之上的并渗透在物质生活之中引导和规范物质生活的精神生活,是一种有意义和价值并能予以价值评价的生活,是一种主体自由意志自觉自为并能进行道德选择的生活,是一种通过道德意识表现为道德关系涵盖一切道德活动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918.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高等师范院校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中必然扮演着特殊的角色。新形势下准确把握民族精神的内涵,明确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的历史意义,积极探索其在师范院校中弘扬与培育的有效途径是一项十分紧迫而重大的任务。  相似文献   
919.
事件性前瞻记忆的加工机制:来自ERP的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对前瞻记忆的加工机制——主要是执行前的加工机制进行研究。控制条件为单纯的背景任务,实验条件为背景任务含前瞻记忆任务,对两种条件下非靶线索的行为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实验条件下被试的反应时显著长于控制条件,可能说明两种条件的认知过程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在ERPs上主要体现为刺激呈现200ms以后,两种条件的波形和脑地形图存在显著差异。结果支持预备注意加工和记忆加工理论,也部分支持多重加工理论  相似文献   
920.
人是具身心智的存在者,其存在方式独特性在于:他既依赖于物理形态的身体,又有存在论上不可还原性的主观性。因此如何在现代世界观中一致且完备地解释和理解人遂成了心智哲学的大问题。如果坚持现代世界观的基本立场一致性,那么对意识的解释和理解不可避免存在着"难问题"所界定的不完备性。人们大致从三个进路来处理不完备性的局面。然而,原则上它们都无法实现一致且完备的要求,因为这里存在一个根本的局限,即不可能通过认识论的方法在两种存在论形式(无和有)之间实现等价转换。尽管在认识论上这是一个悲观的结局,但另一方面它又是积极的,因为它显示了个体经验在存在论上是独一无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