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3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159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105篇
  2011年   127篇
  2010年   85篇
  2009年   91篇
  2008年   132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61.
徐晓鸿 《天风》2009,(6):42-43
“怀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类诗歌往往藉着历史人物、事件或遗迹,通过怀古惜今吟咏抒发诗人内心的情怀,读起来有强烈的历史厚重感,许多诗歌有感而发,思古幽情绵长,极易引发读者的共鸣。怀古诗在《诗经》和《楚辞》中已经占据着重要地位,至唐代达到巅峰,“安史之乱”后,中国进入到社会动荡和民族融合的时期,这类诗歌重新成为中国诗歌中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962.
杨联涛 《天风》2009,(2):15-17
禧年律法是摩西律法的精髓,反映了犹太人对上帝所赐未来大安息,或最大之年的盼望,这种盼望多半指向历史终了之后的末世,以色列人借着历史中每个安息年和禧年的庆祝,预享未来最大之年的祝福。对未来的盼望是现实苦难中的人超越此世的动力,是对上帝所应许的永恒国度的远盼,是犯罪堕落之人对归回和救赎的期待。  相似文献   
963.
徐晓鸿 《天风》2009,(4):42-43
诗歌是语言的凝练、情感的升华、精神的畅想。你能想象没有诗经、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和元曲的汉民族还能称得上是有着悠久文化历史传统的民族吗?同样如果没有《荷马史诗》的古希腊人、没有吠陀诗歌的印度人、没有《阿通太阳神颂诗》和《尼罗河颂》的古埃及人、没有了《吉尔伽美什》的古巴比伦人,他们还能享誉世界吗?  相似文献   
964.
张梧 《哲学研究》2023,(11):5-12+128
“第二个结合”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光辉典范。立足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有助于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历史必然性与世界历史意义。在世界历史展开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朴素的社会主义元素,体现了“非资本主义”属性,这正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互相契合之处。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有“前资本主义”属性,亟待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激活,也为马克思主义提供文化土壤,这正是二者的互相成就之处。进入世界历史后,“第二个结合”破解了如何在经济社会相对落后、资本主义基础薄弱的古老中国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之谜”。当前世界历史正在发生重大转变,马克思主义的“再中国化”旨在实现“再现代化”,即合理扬弃资本主义现代化,在资本主义的文明限度上重新定义现代化,此即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世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965.
东汉严佛调是传译大乘经典的第一位中国译师,也是我国传译文殊般若的第一位高僧。他所翻译的《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不仅阐明了文殊法的诸多重要思想及特色,而且指出曼殊室利位于诸菩萨之上首,从而宣扬了文殊信仰,促进了魏晋玄学和般若学的兴盛和六家七宗的形成,大大推动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966.
什么是经典?这个问题已经有层出不穷的见解。但什么是“经典世界”?应该没有现成的答案,因为没有人这样提问题。对它的分析,正是本文的任务。简单地说,它是对经典文化的一种理解,或者一种讨论方式。有经典,就有经典文化。但研究经典,则不等于研究经典文化。研究经典可以选择特定的文本,研究经典文化则需要突破个别文本的限制。它需要在经典之间跨越,更可能延伸到经典之外。两者的差别,用通俗一点的比喻,正如树木与森林的关系。森林不只是树木的叠加,对土壤、气候、阳光、水分的了解,都是研究森林的分内之事。借“经典世界”这个概念,来对经典的历史文化作用及其机制作一个整体分析,目标不仅在于拓宽固有的历史视野,还试图从中获取某些具有哲学意义的观点。限于专业的原因,笔者的研究对象集中于中国传统本身。  相似文献   
967.
邱云 《天风》2017,(1):35-35
2016年12月20日上午9时30分,四川省成都市基督教陈列馆举办盛大的开馆仪式,四川省基督教两会、成都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的负责同工、教会前辈和信徒等近100人参加了仪式。开馆仪式还特别邀请了市委市政府相关部门的领导参加。  相似文献   
968.
包兆会 《天风》2017,(3):54-55
她是第一位获得伦敦大学理学学士学位的中国女性,也是中国女性中的第一个理科学士。她是教育家,一生献身于教育事业;也是虔诚的基督徒,宗教活动家,两次出席世界基督教大会。写有《我的宗教经验》、《曾宝荪回忆录》等论著。她就是曾宝荪。  相似文献   
969.
包兆会 《天风》2017,(7):54-55
他是明末耶稣会汉籍中的重要作者,是中国外国文学翻译的先驱者,先后与金尼阁、艾儒略合作翻译中文本伊索寓言《况义》(1625年)、中译第一首“英”诗《圣梦歌》(1637年)。他是福建儒学世家子弟,长期担任中下级官员、地方长官。他也是晚明中国比较重要的天主教徒,是福建地区最重要的开教者之一。在他的推动下,福建成了当时天主教传教的又一中心。他就是张赓。  相似文献   
970.
包兆会 《天风》2017,(2):54-55
陈鹤琴(1892-1982),浙江上虞县人。中国著名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教授;与陶行知、晏阳初、黄炎培并称为中国教育四大圣人;留学期间曾担任北美基督教中国学生会会长,一生受基督信仰的影响。他一生主要从事一系列开创性的幼儿教育研究与实践,是中国现代儿童教育以及儿童师范教育创始人,主持创办中国第一个现代幼儿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