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5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163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108篇
  2011年   132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90篇
  2008年   134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杨小寒 《美与时代》2023,(12):26-28
以湖北省襄阳市襄阳古城墙为研究对象,从完备且独特的防御体系、古代文化的见证、与古代三国文化有着深刻的联系等角度对襄阳古城墙建筑遗产进行分析,以实地调研的方法,分析襄阳古城墙区位特点和情况,了解襄阳古城墙现如今的状况,同时利用相关设计策略手段为襄阳古城墙建筑遗产的转型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992.
张明 《现代哲学》2020,(2):58-63
辩证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需要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与发展的整体历史进程和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巨大的历史变革的高度出发,以更宽阔深远的历史视角加以把握。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初次碰撞角度看,二者之间的内在差异性,其使基于本民族传统来比附、解释源自异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路径依赖”。中国传统文化并不存在所谓截然的断裂性,其仍然以显性或隐性形式对现实发挥影响,其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影响存在正反两个维度。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就是要超越单纯从形式层面理解二者的融合问题——传统文化供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形式表达,而且需要进一步实现二者在实质性理论内容层面的交融。  相似文献   
993.
姚中秋 《学海》2022,(5):32-41
大一统是中国的根本政治价值,对其进行研究不能局限于《春秋》公羊学的抽象义理,也不能局限于边疆问题或北方民族入主中原王朝的局部政治实践。本文重返秦汉大一统国家构建的历史进程,以历史政治学方法解读其间发生的三场重要政治论辩、对话:秦统一之初的封建、郡县之辩;李斯反对淳于越,寻求学术一统的论述;汉武帝与董仲舒的策问-对策。分析这些追求国家一统的实践性思想文本可以确认:大一统理念以推进国家整合为中心,包含空间、政治结构、精神与社会、时间四个维度,体现为疆域一统、政治一统、文教一统、古今一统。  相似文献   
994.
谷康 《学海》2022,(5):210-216
民众生活方式成为近年来各领域的讨论热点。民众生活方式的变迁为园林价值属性的丰富完善提供了客观条件,并回应了现实要求。本文从民众日常生活出发,将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现代园林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厘清民众生活需求和园林建设的相互促进关系,总结园林在民众不同生活领域中的角色定位与功能特征,分析园林功能拓展与价值生成的规律特征,并对园林的未来发展模式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995.
灾难作为人类社会无以规避的一面,理应被置于唯物史观视域加以哲学省思。从唯物史观看,灾难具有特定的关系意涵,任何灾难都是在具体的关系向度或关系共同体中生成和衍化的。考察灾难的社会性成因,其中经济性维度、政治性维度、观念性维度具有普遍的阐释意义,而面对当下频发的全球性“现代灾难”,则又需将资本性维度置于分析框架之中。灾难虽以极为深刻而特殊的方式影响着人类社会变迁和世界历史进程,但灾难终究只是历史合力中次要的、非主导性的力量,它无法改变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和基本规律,其历史作用有内在的限度和边界。因此,既要充分考量又不能片面夸大灾难之于人类社会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996.
997.
998.
周露平 《世界哲学》2022,(3):5-16+160
虚无主义是现代社会的特殊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绕不开的时代命题。马克思从哲学批判的视角澄清了虚无主义的哲学性质,并通过经济学的科学分析论证了虚无主义的存在空间与历史限度,具体展示出虚无主义就是负载于资本逻辑之上的意识形态。由此可见,马克思的虚无主义批判并未简单停留于“超感性世界塌陷”的价值论否定或存在论批判,而是深入至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现实,以破解虚无主义的发生机制,即消灭资本逻辑与超越虚无主义的辩证统一,从而全面反驳了海德格尔与阿伦特的“马克思是最大的虚无主义者”的论断。  相似文献   
999.
胡斌 《世界哲学》2022,(4):57-67+161
本文从历史哲学出发,考察当代社会生态议题争议的实质内容。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从“人类中心主义”向“敬畏生命”伦理学转变的历史哲学分析,表明当代人与自然互动实践正经历从“征服”模式向“统治”模式的转变。在这一总体历史趋势下,具体的人与自然互动机制势必发生重构。当代生态议题实质上是不同人群围绕具体实践机制重构展开的政治博弈。  相似文献   
1000.
包兆会 《天风》2016,(5):46-47
正王徵(1571-1644),字良甫,号葵心,陕西西安府泾阳鲁桥镇人。机械工程学家,其译绘的《远西奇器图说录最》是中国第一本介绍西方力学和机械工程学的书;曾担任直录广平府推官、山东按察司佥事等职;他也是明末清初陕西天主教第一人,留下诸多基督宗教文献,与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一起被称为晚明"四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