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4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174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117篇
  2011年   144篇
  2010年   94篇
  2009年   105篇
  2008年   151篇
  2007年   81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73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毛茜  东桂迎 《美与时代》2022,(8):104-106
城市形象是城市的公共财富。当前,很多城市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千城一面”的尴尬现象,城市形象设计方面同质化问题严重。每个城市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都会逐渐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城市文化,而城市文化又是地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所以基于地域文化的城市形象设计可以展现一个城市独特的精神面貌,能够塑造出特色鲜明的城市形象。从地域文化在城市形象设计中应用的必要性出发,简单分析地域文化在城市形象设计中的作用以及城市形象设计应该遵循的一些原则,并提出基于地域文化的城市形象设计相关思路。  相似文献   
42.
43.
44.
孙琪 《中国宗教》2020,(2):70-71
一碑刻,泛指镌刻有文字的历代碑、碣、造像碑、经幢、摩崖题记、画像石等,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碑石有灵,石墨镌华。自东汉末年以来,中国碑刻的典型形制开始确定,碑刻逐渐成为中国石雕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由于特殊的制作和材质,碑刻是保存历史文献真实可靠的第一手材料,成为历史的见证。同时,碑刻具有丰厚的艺术性:除了最引人瞩目的碑刻书法艺术之外,古代工匠们广泛地运用石雕、线刻等各种技法,还创造了种类繁多、博大精深、而且传承悠久的图式造型艺术。  相似文献   
45.
西方传统圣经研究在启蒙运动中完成一次重要的转变,主导这次转变的就是著名的哲学家斯宾诺莎。斯宾诺莎以自然为核心,构建了从形而上学基础到经典文本理解之间的整体框架,以自然的必然性为这一整体框架统一原则。这一自然必然性原则为经典文本的理解提供了新的基础,使得经典从神圣启示呈现为错误百出的作品,失去了原有的权威。经典的理解条件从虔诚的心灵转变为人自身的分析能力,把经典视作人类历史分析的对象。斯宾诺莎所主导的这些转变为现代西方圣经批判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6.
哈尔滨是俄罗斯东正教在中国传播发展的重镇。中俄之间历史与现实的政治关系、经济贸易、文化交流、人员往来,是哈尔滨东正教产生与演进的基础。哈尔滨东正教史,既有与中国其它地区相似的一面,又在教会产生原因、组织机构、根本任务、历史阶段、录属关系等许多方面,有着自己非常特殊的历史轨迹。对世俗政权的高度依附性、鲜明的侨民性、对哈尔滨影响的复杂性等三个方面是其主要的特征。中俄两个异质文明之间的交往,是我们理解哈尔滨东正教发展史不可缺少的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47.
当代中国企业伦理建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过革命化、探索与借鉴、培育等阶段,当代中国企业伦理不仅从政治伦理中分离出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相适应,而且企业伦理建设方法也表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趋势。当代中国企业伦理的进步,既有中国经济体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制度、环境的牵引,也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作为”经济人”的理性选择、买方市场形成等要素的影响。企业伦理道德日益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可或缺的要素。  相似文献   
48.
<正>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法治化的重要论述法治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不断探索实践,实现了从人治向法治的转变,从依法治国向全面依法治国的跨越。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49.
高凌霞 《现代哲学》2005,(4):113-122,128
根据祁尔松(Etienne Gilson)的说法,中世纪哲学,尤其是十三世纪的思想,是基督宗教哲学。本文按其在台湾发展时所袭用的名词,称之为士林哲学。士林哲学之传入中国,虽然早在利玛窦时期(1550—1610)已经开始,但真正成为学术思想之主流之一,是最近五十年来在台湾地区的发展。20世纪初士林哲学初传入台湾时,当时的思想环境,对基督宗教哲学并不十分友善,这种种情况,与中世纪的思想家,面对信仰与神学之挑战相似。当时的思想家,融合各种不同的思想派系,对柏拉图与亚理斯多德的观念,重新诠释与批判,批判与诠释是创新的基础。所以,中世纪可说是哲学的第二春,而中世纪哲学之精华,即全盛期的士林哲学。十四世纪唯名论之后,士林哲学逐步式微,于十九世纪末再兴。本文认为,士林哲学在台湾发展之过程,与其在中世纪之盛行,及十九世纪末之再兴,背景虽异但有不少相似之处,而这些相似之处,正是士林哲学之基本思想与立场。本文对台湾士林哲学之发展,从四方面探讨:(1)回到形上学之根以面对新的挑战;(2)形上学基本立场与概念之说明;(3)反思与批判;(4)未来发展之方向。本文所参考之资料,一是已发表之学术文献;其二是与学者们之正式交谈——如学术演讲、座谈会等,及非正式之谈话、访问等。  相似文献   
50.
文化与心理--研究维果茨基文化历史理论的现代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维果茨基文化历史理论对当今研究文化与心理关系问题的启示在于:坚持唯物的辨证方法论是研究文化与心理关系问题的基础;创造性地以符号为中介,以符号作为高级心理机能社会文化历史理论的基础,使文化与心理之间有了联系的桥梁;“实验发生法”为当今实验的生态有效性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强调从文化的维度来解释人的心理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西方心理学的文化转向;强调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的决定作用,为心理学的后现代建构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