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7篇
  免费   0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尼泊尔介于中国和印度之间,北与中国西藏自治区接壤,西与印度比哈尔邦、西孟加拉邦毗邻,全国总面积14万余平方公里。根据1981年的人口统计,全国总人口为1千6百万余,其中绝大部分为印度教徒。关于穆斯林的人口比例,官方数字为2.6%,穆斯林自己的估计为8%到10%。  相似文献   
92.
早期佛像是古代中印初期交流史研究的重要载体。首先,在我国发现早期佛像的大部分地区缺乏佛教传播的记载,早期佛像作为第一手考古资料,填补了这些地区佛教艺术传播的空白。东汉佛像是我国最早的佛像,它有助于解决中国佛教和佛教艺术起源的问题,因此,早期佛像研究将改写中国佛教史的第一章。其次,学术界对印度佛像起源时间一直存在争议,早期佛像中最早有确切纪年的佛像非常接近印度佛像的起始时间,因  相似文献   
93.
学诚 《法音》2014,(12)
正(2014年11月23日)首先,我想感谢邀请我前来讲演的东道主———剑桥大学国王学院。感谢切里主教和汉弗莱教授的欢迎和热情洋溢的介绍。非常高兴能够和诸位在此就汉传佛教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一起交流、讨论。2002年4月12日,时任剑桥大学校长的亚历克·布罗厄斯被北京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在当  相似文献   
94.
李四龙 《中国宗教》2022,(11):62-65
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既与印度佛教一脉相承,又与中国文化融为一体,进而成为东亚佛教的核心。印度佛教融入中国文化、中国社会,这是世界文明交流史上的一件大事,是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典范:佛教在中国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形成了适合中国农耕文明、宗族社会的佛教形态。  相似文献   
95.
《中国天主教》2004,(6):48-49
印度国家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每5名基督徒中有1名为文盲,印度教会对此感到惊讶。  相似文献   
96.
<中国哲学史>2009年第2期刊登了一份吕激作于法相大学特科时期的<印度佛学史>讲义,整理者将该文写作时间误为支那内学院蜀院时期.<印度佛学史>概述自佛灭度后到密教兴起前一千多年间印度佛学发展变化的历史,而以那烂陀寺为印度佛学终结,其中所反映的吕澂早年佛学观点与同时期的<佛教研究法>、<印度佛教史略>等文献可以相互印证...  相似文献   
97.
吠檀多 (Ved nta)哲学是现代印度哲学流派中的主流哲学 ,从中世纪起一直在印度意识形态领域里起着主导作用 ,影响着占印度人口 75%的普通群众 (主要是印度教徒 )的精神世界 ,是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赖以形成的思想基础 ;同时 ,不成文地被印度统治集团奉作国家大事的指导思想。因此 ,要了解印度的上层建筑 (印度人的精神生活方式 )和经济基础 (印度人的物质生活方式 ) ,吠檀多哲学的研究是一把金钥匙。本文扼要地评介吠檀多学派的核心理论和它与佛教在本体论问题上的激烈论争。吠檀多哲学家提出“我 tman”是永恒不灭的精神实在 ,认为在经验世界里 ,自然淘汰规律支配着所有精神性和物质性的现象。但永恒的“我” ,不受此限。佛教哲学家不承认有所谓永恒不灭之“我” ,针锋相对地提出“无我论an tman” ,认为任何事物 ,无论其为精神性的或物质性的 ,都不存在所谓的不灭之“我” ,或别的什么不死的主体。吠檀多的“有我论”和佛家的“无我论”的论争 ,正好说明印度意识形态在中世纪的发展趋势。从印度哲学史看 ,早在公元前 1 50 0年的吠陀时期 ,吠陀哲学家就创立了两个重要观念 ,即“有” (sat存在 )和“无” (asat非存在 )。到了吠陀终结的奥义书时期 (公元前 7、 8世纪 ) ,“有”发展为“永存”的观点 ,  相似文献   
98.
《天风》2004,(6):56-56
美国各宗教派别领袖联合发起中东和平计划 美国32位各宗教派别领袖联合发起一项各宗教参与的中东和平行动的计划,分列十二个步骤,希望促成以、巴之间的互让、互信,达成中东和平。该计划提出的十二个紧急步骤中,包括终止暴行、积极施行停火,推动"中东和平路线图"等,希望巴勒斯坦方面采取行动解体暴力组织,希望以色列方面取消未核准的西岸迁徙区、冻结扩展的迁徙区,停建分隔以、巴间的围墙。参与这项行动的32位宗教领袖来自美国的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基督教方面包括信义会、长老会、圣公会、卫理公会、联合基督教会、基督会。天主教方面包括全美天主教会主席、华府和巴尔的摩教区的枢机主教。伊斯兰教方面的八位领袖包括美国两大伊斯兰教组织的负责人。犹太教则包括保守的重建拉比协会的领袖。  相似文献   
99.
常卫民  刘瑞璞 《法音》2021,(3):61-65
公元7世纪,印度佛教传入西藏,印度佛教的僧侣服饰"三衣"[1]也随之进入西藏,受西藏本土宗教与高寒气候环境的影响,三衣在藏地本土化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曲贵"[2]形制,这也应验了佛祖释迦牟尼所言:"传播佛法要适应当时当地的情况。"[3]曲贵在质地与服用要求上保留了印度法衣的特质,但在形制与穿着方式上进行了自身语义的表述。  相似文献   
100.
边慧媛 《法音》2021,(2):40-44
一、问题的提出古代印度佛教寺院,通常依靠与净人分数,获取受封土地内,包括耕垦种植在内的各种利益,利率原则上为六分取一。然而,僧人放弃"分数",自为经理农田的现象同时存在。至于具体操作方式,依义净所记,即为"自使奴婢,躬检营农"[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