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篇
  免费   0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在继承东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和五代宋初陈抟图书学派的象数易学思想的基础上,对内丹修炼中所涉及的炉鼎与药物、采药、火候等要素及其间关系的处理,张伯端在论述时均用<周易>理论直观地解说,如以乾代鼎,以坤代炉,以离指元神,以坎指元精,以纳甲法阐述颠倒坎离翻象的采药过程,以十二辟、十二辰、二至二分说明进阳火、退阴符,把握时机即火候炼成金丹的过程.富有特色.<悟真篇>所借用的易,如乾坤、坎离、震兑、否泰、屯蒙、复垢等及其象,往往已脱离<周易>中本原的象内涵,都有<周易>中所没有的特殊内涵,赋予了新义.<悟真篇>通过易、易象阐述丹道,为易学思维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启迪.  相似文献   
182.
《易象论》     
侯敏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全书共20.6万字,228页。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象以尽意——无往而不适的意象。这部分对爻象、象、数象等多方面进行了分析,阐发了《周易》所蕴含的深邃的易象内涵,详细阐述了整个易象体系、周易的取  相似文献   
183.
易学变说源于《易传》,始成于汉末虞翻。丁若镛推崇汉易,接受了虞翻的变说。虞氏变说是丁氏变说(推移说)重要的理论来源。无论是其推移说具体内容,还是其整体架构,都可以看到虞翻变说对于丁若镛的影响。但是丁若镛并未照搬虞氏变说,而是发现了虞氏变说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深刻的批评;又通过检讨和整合了朱熹、毛奇龄等人变说,形成了融历法、筮法、易象为一体的独特变体系。因此,丁若镛变说本之虞氏,却又与虞翻变说有本质区别。丁氏变说,以中国古代历法为依据,其内容显得更为合理。又修正了虞翻等人的变说缺陷,其逻辑更为条理清晰。故他丰富和发展了虞翻乃至中国古代整个易学史上的变说。  相似文献   
184.
《红楼梦》多有用易、易象而行的隐寓。林黛玉情节、细节中反复隐出井,妙玉法名隐出兑,"槛外人"、"铁槛寺"隐寓坎,"大观园"则隐出观。  相似文献   
185.
本文认为,孟、京“气”说渊源颇久,先秦《易》中已数见之.西汉孟、焦、京承古法“气”说并使之体系化.至东汉,郑、荀、虞《易》中,“气”说得以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86.
朱熹对<周易>艮的阐释主要体现在:将辞"艮其背"解释为"止得其当止之所",由人的身体动静之规律而论道德实践行止之定律;强调"只是道理所当止处",反对人事所为中任何私欲的汁算对"道理"的遮蔽,提出艮"主静",并由"静"的吉凶训诫上升到"中有定止"的义理推明.这些阐释不仅反映了朱熹通过易学诠释对其哲学理本论的积极建构,而且体现了其理学视域下昕凸显的儒家价值取向,即对群体、社会以及宇宙生命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87.
日本学者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辑校整理,中国学者吕宗力、栾保群等译<纬书集成>,是纬书整理研究的一部力作.然白璧难免微瑕,该书标点断句尚有某些不尽完美之处.就<易纬通验>而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未辨"推移"为双音复合结构而点破;二、未辨"之言"为训诂术语而点破;三、误认"宫商"为音乐术语而将"出宫"点破;四、未辨"燿魄宝"含义而将"北辰帝"点破;五、不识"日冬至"为冬至别名而点破.  相似文献   
188.
邵雍在《皇极经世》中编织了一个庞大的历史年表,这个年表紧紧围绕先天六十四圜图而转动。作者分析了六十四爻位与时间的对应关系,认为初爻到上爻分别表征相异的时空,这些不同时空的具体情状均由各爻动变后形成的变来涵摄。并指出这种爻位与时间上涵摄关系有深刻的哲理上的意蕴。  相似文献   
189.
关于需上六爻当位与否的问题,自《需·象》所言"虽不当位,未大失也"以来,就一直争议不断。若从爻象上来看,阴爻居上六之位,乃是阴爻居阴位,所以是当位;但若从阴阳对应、爻位变化方面来看,阴上阳下,与《周易》乾为首、阳性为尊之精神不合,更何况,阴居上而三阳来,阴爻性柔顺,不宜为主来招待三阳,故为不当位。基于对《需》上六爻的诠释,在解《易》体例方面,除了要重视《彖》、《象》及《文言》与《易》经之间的思想关联,更应该在解《易》的过程中重视《序》的序次递推演关系,从而在整体思维的指引下进行综合性诠释,以有效化解碎片化、孤立化的研究模式。  相似文献   
190.
李菁 《现代哲学》2020,(2):79-85
在关于Sein汉译的长久论争中,存在(有)派对是派的一大质疑是是没有存在(在场)的意思。本文从字源形训视角,比较有、在、存、是的古汉字字形原象,论证(1)有、在、存、是俱含原始在场之象,且各有千秋;(2)是通周易之大有,日正或日止实指时中之象,惟在时中,才能维系真善美,悬止在大有-元亨之态;(3)要之,相比于有、在、存,是不仅同样明确葆藏原始在场之义,而且更能直摄真善美与时中之象,再者,倘若尤其考虑到海德格尔对Sein与时之本质关系的独特领会,是实乃Sein之最佳汉译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