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5篇
  免费   94篇
  国内免费   294篇
  224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67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75篇
  2014年   186篇
  2013年   85篇
  2012年   96篇
  2011年   125篇
  2010年   109篇
  2009年   123篇
  2008年   131篇
  2007年   91篇
  2006年   103篇
  2005年   97篇
  2004年   87篇
  2003年   104篇
  2002年   89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8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以大学生为被试,采用投射测验法分离出两类不同性质的内隐人格观,然后通过效价匹配实验和错觉关联实验,初步探讨了内隐人格观对他人知觉的信息加工模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跨性格、能力等不同人格属性有共通一致的内隐观;(2)固存观的反面就是渐变观,它们是同一维度的两极;(3)与渐变观者相比,固存观者更易以一种评价性方式知觉他人信息;同时,渐变观者不像固存观者那样对他人特质作出静态判断,而是集中注意力于理解他人行为发生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12.
张一兵 《学海》2020,(4):138-149
瓦内格姆的苟生概念,其实是对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和字母主义等先锋艺术思潮所致力否定的那种麻木现实生活的概括和抽象,也是对列斐伏尔对资产阶级平庸的日常生活的诗化改写。苟生作为生存的异化状态,它的未被异化的价值悬设是人的真实生命的诗意涌动——"活着"。从苟生到活着,这就是瓦内格姆"日常生活革命"的目标。1968年的五月风暴革命,瓦内格姆和情境主义国际的那些看起来不切实际的艺术革命和新型激进思想,真的变成了现实,将他们钟爱的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改变世界",推向了资产阶级社会中的日常生活革命。虽然,这场"蔷薇花式的革命"注定会失败,但它真的改变了当代西方社会历史和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思想史。  相似文献   
113.
本文重新检讨了自真谛以来歧见纷呈的有关说一切有部的业果关联问题。认为有部的业果关联,是通过三世实有的法体的"取果"与"与果"来实现的,而与"无表色""得"等无关。"无表色"的提出,是为了用来说明,在没有表业发起的情形下,业力的持续等问题,它未必能持续到果报生起的刹那。"得"则是为了在"三世实有"的基本论义下,来说明有情的系缚和解脱,它同样与业果的关联无关,因为欲界系的"业得"至多也只能在一期生命中相续。以"无表色"或"得"来说明有部的业果关联,都有架屋叠床之嫌。至于真谛所传说的作为业果关联中介的"同随得",这或者是正量部的观念,或者是受到正量部"不失法"观念影响的有部学说,并非正统的婆沙师义。  相似文献   
114.
115.
前言:米拉日巴小传 米拉日巴(又译作密勒日巴)的生卒年代为1040年至1123年,俗名米拉日巴·脱巴噶,法名协巴多吉。他出生在西藏吉隆县境内,是藏传佛教史上噶举派的第二代祖师。 米拉日巴的祖父和父亲都善经商,兼及农耕,在当地也颇有名望。米拉日巴七岁时父亲去世,临终前便托付他的伯父母照顾他们一家,但后来家产被伯父母所强占,米拉日巴和母亲、妹妹被赶出家门,过着极其艰难贫困的生活。米拉日巴十五岁时,母亲想为他娶亲,要求伯父母归还财产,结果财产没要到,反被伯父母痛打一顿。他母亲在盛怒之下,让儿子米拉日巴外出学习苯教咒术,来报伯父母夺产之仇。传说米拉日巴学成后放咒术使他伯父的房屋倒塌,压死了正在主持婚礼的伯父和他新婚的儿子,以及虐待过他们的三十多人。后来米拉日巴悔恨自己杀人造下罪孽。为了寻找消除自己罪孽的办法,他拜当时噶举派的创始人玛尔巴为师,学习佛法,以涤罪孽,寻求解脱。但是严厉的玛尔巴大师,一开始并不给米拉日巴传授佛法。  相似文献   
116.
习罡华 《法音》2020,(1):34-36
<正>禅宗早期发展史不甚明了,多有疑点。唐代高僧石头希迁(700-790)是禅宗七祖青原行思的唯一嗣法弟子,也是"石头宗"的祖师,对于梳理早期禅宗史具有重要意义。宋代赞宁(919-1002)撰写的《宋高僧传》是研究禅宗早期历史的重要资料,目前《永乐北藏》《乾隆大藏经》《大正藏》等各版本《宋高僧传》中关于石头希迁的传记,内容基本相同,仅少数几处表述略有出入。《希迁传》中"杼载绝岳"四字,各版本虽皆相同,然甚为可疑,之前解释稍显牵强。笔者不揣谫陋,试对此略作辨析。  相似文献   
117.
《中国宗教》2021,(3):63-63
1.教牧人员 教会中从事讲道、牧养的人员之统称,一般均为专职.包含圣职人员:主教、牧师、长老和非圣职人员:教士和传道员. 2.主教 主教在圣经中也称“监督”,初期教会开始就有这一职份.传统上,主教通常为一定区域范围内所有教堂(教区)的教务负责人,具有牧养及行政职权.  相似文献   
118.
中国文化的古老历史和宗教的多元化决定了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多元宗教经典”构成的世界,不同时代的社会处境也对他们的信仰提出了各种挑战,会创造怎样一种阅读圣经的方法,用来诠释基督教经典并确立自己的身份意识。本文选取吴雷川与赵紫宸为个案的研究对象,以他们读《圣经》的原则与方法为例,考察中国现代基督徒知识分子是如何看待和阐释经文,试图以此为亚洲处境下的圣经诠释学提供研究的一个范本。  相似文献   
119.
通过两个研究探索中国情境下关系自我和群体自我的区分。研究一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在外显层面被试的关系自我和群体自我是独立的结构;女性被试的关系自我水平要高于群体自我。研究二通过单靶内隐联想测验(Single Target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ST-IAT)发现在内隐层面,相对于群体自我,中国情境下的被试具更倾向从人际关系角度定义自我。同时,研究二也发现外显关系自我和内隐关系自我二者是独立的结构;外显群体自我和内隐群体自我二者是独立的结构。最后,文章讨论了研究对自我建构领域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0.
辛自强  张丽 《心理学报》2006,38(4):532-542
Karmiloff-Smith的表征重述理论认为表征重述是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并且表征变化的过程包括程序、元程序和概念化三个阶段。采用微观发生法(包括前测、练习和迁移3个阶段,共8个期间),以数字分解组合任务为研究材料,探讨了120名小学一、二年级儿童问题解决中的表征变化及所受年龄和练习模式等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前测中存在发展性差异,即二年级儿童达到概念化阶段的人数显著多于一年级儿童,但前测处于程序阶段的儿童接受5次解题练习过程中以及在近迁移题目上都没有表现出年级差异,而在远迁移题目上二年级儿童的完成情况好于一年级儿童。练习模式对表征变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从变化的路线看,与简单模式相比,复杂模式更能促进儿童的表征发生变化,而且这时儿童表征变化的路线更丰富,表征变化发生循环的人数比例也更高。(2)从变化的速度看,复杂模式下儿童在插入难题的两次练习期间表征变化比较迅速,其余期间变化较小;简单模式下儿童在第二次和第三次练习期间表征变化比较迅速,随后变化比较平稳。(3)从变化的广度看,练习中所获表征能力(在最后三次练习中达到元程序或概念化阶段)的推广,无论是在近迁移题还是远迁移题上两种练习模式之下的被试没有明显差异;但两组被试在近迁移题上的表现均好于远迁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