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闽人杨时、游酢从学于二程。杨时学成南归时,程颢以"吾道南矣"一语相送,后人由此语引出了宽泛不一的道南学派的各种界说。而道南作为一个学派,应具有成为学派的必要条件,其界说也应符合学术派别构成的一定规范,如共同的活动地域、学统脉络、学派特色及相似的哲学逻辑体系等。考察道南学派的原由出处及形成、发展的客观实际,可以论定道南学派为在闽地传播洛学直至朱熹闽学建立的一个动态发展的学术派别,包括杨时、游酢及其后学罗从彦、李侗。作为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的一个理学学派,道南学派将洛学南传的历史地位及影响主要体现在延续了两宋期间传统文化的发展,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融合与交流,奠定了朱子学走向世界的理论局面等。  相似文献   
32.
33.
本文以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老子”这一老学发展的共同规律为背景 ,对宋元时期道教南宗的代表人物张伯端、白玉蟾、李道纯等的老学思想进行了简要分析。他们把内丹心性与《老子》之道论互相贯通 ,借《老子》而发挥道教性命之学 ,此种解释不仅反映了宋元老学新的时代特点 ,而且使我们了解到南宗对内丹理论的独特贡献以及宋元道教哲学在义理上的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34.
郭武 《中国道教》1994,(4):41-41
道教正式创立于东汉末年,但其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先民们渴求长生不死及轻松自由的愿望之中。古籍中多有记载古代先民们关于长生不死、身轻逍遥的“神仙”的传说者,如《山海经》之《海外南经》  相似文献   
35.
张子权 《佛学研究》2004,(1):361-365
有人士称世界名刹在中国,中国名刹在福建,福建名刹在闽南,闽南名刹在厦门,厦门名刹在南普陀寺。此语不论是否确切,但南普陀寺确实是一座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古刹,国家级的旅游胜地之一,这是毋庸置疑的。  相似文献   
36.
正一、引言清末之时,国家内外交困,朝廷昏庸腐朽积重难返,佛教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衰败困顿之中。鸦片战争以后,国门洞开。一些佛教界精英人士,由于因缘际会得以走出国门,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以杨仁山居士为代表,积极开展佛教民间外交活动,致力于构筑世界佛教事业,革新佛教;给国内佛教的发展带来了一线生机,同时也将近代中国佛教推向了世界舞台,期冀中国佛教能够与社会改革的现实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肩负起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1]  相似文献   
37.
程义 《中国道教》2010,(1):37-39
林屋洞位于苏州西南太湖之中的西山岛上,今金庭镇东部湖滨,地理坐标北纬31°06′20.9″,东经120°18′20.2″。古时称毛公洞、包山洞、龙洞、林屋洞,有天下第九洞天之称。林屋洞洞口石壁上镌刻着天下第九洞天、  相似文献   
38.
韩艳秋 《法音》2009,(7):20-24
禅宗史上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并得到广泛传播的是慧能所创立的南宗禅。南宗禅思想使佛教在中国的传播,逐渐地贴近和融入了现实人生。它所触及到  相似文献   
39.
简讯一束     
《法音》2005,(6):50-50
▲5月22日上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圣辉法师莅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观音寺下院主持佛像开光法会,并代表厦门南普陀寺向呼和浩特市德德玛艺术学校和呼和浩特市托县民族村捐赠善款人民币40万元,用于打井,以解决饮水困难问题,同时还代表南普陀寺向呼和浩特观音寺捐赠基建款人民币1万元。来自区内外的各地诸山长老二万多僧众参加了这一活动。(内蒙古佛协)▲5月18日,正当全国助残日到来之际,天津市佛教界在荐福观音寺举行了向四百位肢体残疾人捐赠价值达八万元的400台轮椅的仪式,天津市佛教慈善功德基金会理事长、荐福观音寺住持妙贤法师亲自将轮椅…  相似文献   
40.
左启 《佛学研究》2004,(1):175-182
文章以晚唐文学家李商隐的《梓州慧义精舍南禅院四证堂铭》为线索,着重就慧义寺的历史沿革和“四证堂”所奉四位高僧之间的关系以及禅宗南宗同慧义寺的关系等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