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5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为探讨班主任协商管理行为、师生关系和学生外化问题行为三者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在1个学年中, 采用问卷法对1407名小学4~6年级学生进行3次追踪测量。交叉滞后分析结果表明:(1)班主任协商管理行为启动积极的相互作用过程, T1时的班主任协商管理行为能显著减少T2时的学生的外化问题行为、提升T2时的师生关系亲密和降低T2时的师生关系冲突, 进而显著影响T3时的班主任协商管理行为、师生关系和学生外化问题行为; (2)学生外化问题行为驱动消极的相互作用过程, T1时的学生外化问题行为能显著减少T2时的班主任协商管理行为、降低T2时的师生关系亲密和增加T2时的师生关系冲突, 进而显著影响T3时的学生外化问题行为、师生关系和班主任协商管理行为。研究结果支持动态相互作用模型, 提示班主任在警醒学生外化问题行为的负面驱动作用的同时, 可有意识地利用协商管理行为的积极驱动作用干预学生的外化问题行为。  相似文献   
82.
丁耘 《现代哲学》2021,(1):76-93
本文关注的是现象学运动在面对中国哲学传统时所发生的"道学转向"。张祥龙教授在新著《儒家哲学史讲演录》中,将这一转向推进到一个新阶段。本文试图在阐述张祥龙思想转变、新著贡献的基础上,讨论此书为当前中国哲学的创发带来的新契机。首先,祥龙教授思想的突转尤其体现在不再以海德格尔哲学为支配性的思想基源,而是将重心转向儒家传统,呈显为糅合唯识学的后现象学哲学,进而将现象学的道学转向带到心性、伦理阶段。其次,这一"心性-天道之路"结晶在《儒家哲学史讲演录》中的心学论述中。张祥龙在"时机化"学说的照应下,既会通儒佛,又指点出儒佛分际。其心学有三大贡献:道术上对"儒瑜伽"的总结;道学上对"赤子之心""孝悌慈"的阐发;道统上对罗近溪正统地位的发现与肯定。然而,在张祥龙道路所抵达的地方,仍可进一步追问比伦理转向更本源的道学转向的可能。伦理转向的真正完成需首先解悟"道体"。  相似文献   
83.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法国学者多明尼哥.杨尼考(Dominique Janicaud)对于法国现象学的神学转向的指责是没有根据的,是对现象学的基本精神的误解。我首先根据胡塞尔的文本,在讨论超越性与给予方式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指出现象学涉及宗教现象或神圣存在是现象学本身所规定或要求的:每类事物都有其独特的给予方式,我们不能够把一种事物的给予方式等同于所有事物的给予方式。其次,我主要讨论了莱维纳斯如何继承了胡塞尔的现象学原则,对于"超越性"在伦理学领域的现象学意义给予了充分的表述,是对于胡塞尔现象学基本原则的继承。最后,我论述了马里昂为何把现象学理解为"最后的哲学",把现象学原则理解为最后的原则。现象学就是要描述被给予的自我如何转化为现象性的自我,被给予的自我是决定一切的核心,而不是先验自我。神学中关于上帝的描述属于溢满性现象中一部分。马里昂与莱维纳斯一样,都继承了胡塞尔现象学的最核心、最基本的精神和原则。  相似文献   
84.
顿新国 《学海》2012,(5):180-183
归纳悖论研究是当代逻辑哲学、科学哲学、形式知识论等领域的核心话题之一。归纳悖论的两次研究高潮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也存在许多不足。通过回归归纳悖论的源发语境,分析和澄清其涵义及真实"悖境",梳理解悖的历史脉络,可以表明归纳悖论的研究应该且正在实现认知转向。同时,这种认知转向对构建合理的信念接受理论、解决葛梯尔问题等知识论疑难、构建新的动态认知逻辑分支,都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85.
吴育林 《现代哲学》2006,1(4):16-22
当代哲学正在发生整体性历史性转型,即生存论的转向,这种转向既是对当代人类生存困境所面临的问题的理论自觉,又是对一个半世纪前马克思开启的生存论哲学的思想发掘和当代阐释。但是,当代西方哲学无论是对当代人类的生存难题的理论求解还是对马克思哲学生存论的当代诠释都具有片面性和主观性。这是因为当代西方哲学生存论的解析视角都离异了马克思的实践主体维度。主体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哲学的两大基石,马克思哲学本质上就是实践主体哲学。马克思实践主体哲学生存论认为,人的主体性、实践性是理解人类生存问题的根本前提,无论是人类现实面临的生存困境还是人类最终摆脱现实的异化的生存境遇,本质上都是主体实践的自我生成和自我扬弃的过程。  相似文献   
86.
生存论转向是在清理当代哲学的主题转换及其问题时,结合当代人类生存实践活动、社会结构以及文化传统的当代变迁与转型的剖析,进而形成的对当代哲学存在论转换及其方向的理论追求的创构努力。古希腊的存在(tobe)及存在论(Ontology)中所蕴含的生存及生存论的丰富内涵,被此后的实存(exsistere)及实存论取代生存主义哲学开启了生存论转向,但此转向作为一项历史性使命,绝不限于此。当代西方浓厚的语言哲学以及后现代相对主义背景表明,仅仅在西方范式下推展的生存论转向已走向终结。在这一情形下,内在地超越于西方并蕴含着人类性哲学方向的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在生存论转向中的重要意义将会彰显出来,马克思实践哲学以及其中蕴含的实践一生存论实际上有理由被看作“-3代哲学生存论转向的真正目标,只不过,在人类解放论的理论预设内,生存论转向作为人的不断生成、自我超越和创造的历史性的存在,本身就存在着一种未竟性与不可终结性。  相似文献   
87.
病人对病情的理解和对医疗信息的记忆能力是医生影响病人就医的基础。耐心的积极教育是病人自愿同意推荐诊疗计划的必须。在协商时尊重病人和知晓病人的期盼对医生如何影响病人的就医行为是很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88.
社会情境中的控制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昫澄  郭永玉 《心理科学进展》2012,20(11):1860-1868
控制感是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概念。近年来, 研究者发现传统的控制感理论过分强调个体行为对环境的影响而忽略了环境中的限制因素(社会背景、历史文化、现实因素)对控制感的作用。次要控制理论、可协商命运观和控制感补偿理论分别从不同角度对社会情境中的个体控制感进行研究。次要控制理论主要强调在低控制情境下个体通过自身调节接受客观环境以获得次要控制; 可协商命运观则认为亚洲文化下的个体在承认不可改变的环境作用的前提下依然坚持自己有限的能动性以此获得控制感; 而控制感补偿理论则认为当个体处于低控制环境之中以致个体控制感受到威胁时, 个体会通过一系列方式针对控制感缺失进行补偿。本文在对三种理论分析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对中国控制感本土化研究方向的思考。  相似文献   
89.
刘鹏 《哲学动态》2008,26(2):83-87
自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发表之后,科学哲学领域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我们可以用两个"转向"来表述之.首先是"社会学转向",这一转向主要是由STS的科学知识社会学学派SSK来完成的,其主要观点就是将科学视为社会利益的建构,即科学成为科学,其评判标准并不在于自然(是否与自然相符合),而在于社会(是否与社会利益相符合).第二个转向是"实践转向".  相似文献   
90.
心理学文化转向的魅力在于为学界提供了研究与审视心理学与文化之间关系新视角,但随之而来的难题在于研究思维和方法论现代性二元对立的无法超越性.它所带给心理学界的困惑远大于它自身拥有的魅力.破解这一难题关键在于思维方式的转向,从对心理学向文化寻求外在的支持转向对心理学本身的文化品性的探新,从关注外在于人的文化或外在于文化的人转向对心理学与文化之间的关联和互动层面.这种思维转向就是提出心理学文化品性探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