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北大改革与商议性民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许纪霖 《学海》2005,(5):42-48
中国正处于从咨询政治走向商议性民主的政治转型期,北大的教师制度改革因为交流方式的变化以及联网的广泛运用,成为一个在公共讨论中发生、发展的事件。虽然具有偶发性特征,但北大改革提供了一个商议性民主参与的例证。  相似文献   
82.
论民主困境中的治理变革——读卡蓝默《破碎的民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康之 《学海》2006,(4):69-75
卡蓝默的《破碎的民主》是一本根据20世纪后期社会变迁而思考治理变革的书。阅读这本书,可以看到,管理主义的社会治理模式对近代以来的民主追求造成了冲击,而20世纪后期的机构改革也无法满足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治理要求。因而,必须探讨一种新型的社会治理模式。这种新型的社会治理模式应当是在合作理念下展开的,而不是传统的民主追求的简单重建。  相似文献   
83.
由封建专制政治伦理思想向民主政治伦理思想的转变代表了近代中国政治伦理转型的基本向度,也表征了近代爱国志士们为破除专制、向往民主而进行的不懈努力。受空前严重的民族存续危机的激发以及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观念的制掣,康有为融合中西,采撷中国传统民本主义政治伦理思想,择取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伦理观,构建了独具特点的康氏政治伦理思想。他的民主政治伦理思想既具有近代西方启蒙所蕴含的独立、平等、理性的基本精神,又受到中国本土文化中尊君思想的影响和制约,因而理论上存在着理想与现实相悖、自由与民主相离的重大缺陷。  相似文献   
84.
《学海》2019,(4)
民主政治在现代国家中得到普遍的确立,乃是政治发展进程中的标志性事件,工人阶级也不会自外于民主政治的形成过程,因而解释工人阶级与民主政治形成之间的因果关系就是一项富有价值的学术探险。本文秉持马克思关于工人阶级带来了民主政治的思想主张,在吸收社会科学已然呈现的成果的基础上,试图对工人阶级与民主政治形成之间的因果关系提供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解释。虽然现代国家中的民主政治并不是实现了政治平等与经济平等的实质民主,而只是实现了政治平等的形式民主,但是工人阶级仍然是民主政治形成的决定因素。当然,工人阶级在民主政治形成过程中发挥的决定作用,并不是指仅仅依靠工人阶级就能带来民主政治,而是指工人阶级联合中产阶级形成了支持民主政治的政治联盟,并且工人阶级是相比中产阶级而言更为坚定的民主政治的支持者,因此在工人阶级与中产阶级组成的政治联盟中工人阶级是中坚力量,扮演了领导者或者关键参与者的角色。  相似文献   
85.
《学海》2019,(1)
民主的政策设计理论是由美国学者安妮·施奈特和海伦·英格拉姆提出,她们从1993年开始试图发展的一个从社会建构视角理解政策过程的新理论,通常也被称之为社会建构框架。社会建构框架并非全新的理论,它是在借鉴多元主义理论、政策科学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和后现代公共政策理论基础之上建立的,是对这些理论的完善和超越。社会建构框架的主要理论基础有三个,即政策设计理论、社会建构理论和政治理论。民主的政策设计是该框架强调的内容,而其理论特色是对政策过程中社会建构效应的关注,并思考社会建构对于政策过程的影响途径和机制。以目标群体的权力和社会建构两个维度为基础,将目标群体划分为四类:优势者、竞争者、越轨者和依赖者,并详细讨论了目标群体社会建构的政策意蕴和政治后果。在此基础之上,该框架形成了有关政策过程的五个基本命题,即配置命题、反馈命题、起源命题、社会建构变迁命题和政策变迁命题。社会建构框架对于中国的政策过程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6.
杜威思想博大精深,《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人的问题》等是其代表作,这些著作展示了杜威对教育的追求,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在这些著作中,"民主"是一个关键概念。本文分析了杜威教育理论中"民主"的四重涵义:民主是一种共同体形式,一种生活方式,是经验的过程,教育是民主的载体和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87.
本文分析了<伊川易传>中的民本思想.首先从国家起源的角度切人民本主义的逻辑起点,继而分析了民本的要素与结构,然后考察了落实民本主义的原则性要求.最后,对程颐和儒家民本思想给予检讨与反思,指出应该实现由民本到民主的转变.  相似文献   
88.
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一个个新思路、新论断、新举措,引起党内外、国内外高度关注。其中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明确提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这是对我们党领导人民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历程和显著成就的科学总结,也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而继续奋斗的重要思想观点。  相似文献   
89.
2006年12月,伦敦的建筑师、作家马库思·米尔森拜访了政治理论家、政治理论教授尚塔尔·墨菲.在威斯敏斯特的一系列谈话中,他运用他最近的研究--"作为一种替代的空间实践形式(spatial practice)的冲突性与非共识性参与"--作为他的出发点,询问墨菲关于民主生活以及她对她所谓的"矛盾性共识"的理解.  相似文献   
90.
党内民主:政治体制改革的引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尧 《学海》2003,1(4):131-138
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经历了体制外和体制内、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探索 ,但并没有真正找到一条能够推动中国政治发展的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中国现代化事业的领导核心 ,这一特征决定了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从党的改革和建设开始 ,党的改革关键在于党内民主建设。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推动中国的民主化建设 ,是适合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大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