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0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近年来我国公共管理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在这一进程中,儒家德治思想与治理逻辑有着内在共通之处。儒家倡导的民本、官德、家风、中庸等思想,借助于适宜的转换路径,对当代治理体系的构建依然具有积极的意义与价值。传统观点往往将儒家德治主义局限在对统治者的道德修养提出要求,忽略了儒家德治主义的核心是以统治者为表率,进而促进天下百姓的道德修炼。  相似文献   
42.
《学海》2017,(1):84-92
在全球化、后工业化进程中,全球治理将成为一个可以想望的新模式。在近代社会的发展中,资本主义世界化终止了农业社会的地域分离,开拓出了一个有着中心—边缘结构的世界,因而也出现了世界治理。世界治理是在中心—边缘结构中进行的,所营造的是一种霸权秩序。全球化、后工业化意味着人类历史的又一次转型,将意味着世界治理为全球治理所取代。全球治理不仅在空间上遍及全球,是全球每一种社会力量都参与的治理,而且要求每一个局部性的社会治理都应拥有全球观念和全球视野。世界治理是民族国家开展竞争的框架,而全球治理将代之以合作,其目标是实现人的共生共在。全球治理将是合作的治理,但是,任何关于合作的幻想都是有害的。在促进以合作为特征的全球治理模式建构中,我们需要首先将自己打造成合作体,并通过展示合作的力量去实现全球治理模式的生成。  相似文献   
43.
《学海》2017,(1):93-101
合作治理要求多元治理主体具有与治理复杂公共事务相应的治理能力,而道德能力则是治理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后工业社会复杂性的日益增长以及服务关系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内在地要求唤醒原本处于休眠状态的公共管理者的道德能力。这就需要公共管理者在处理日益复杂的公共事务时,要有相应的道德认知能力、道德判断能力、道德选择能力及道德行动能力。公共管理者的道德能力必须通过制度重构来实现,这即是说,通过道德的制度设置使得公共管理者的道德能力及道德感得以唤醒,并成为其普遍的行动范式,这就要通过制度安排从根本上改变其生活秩序与心灵秩序,而制度重构对公共管理者来说是一个生活秩序与心灵秩序同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44.
《学海》2017,(2):5-14
全球治理是全球化发展的内在逻辑。全球化诱发的全球问题的增加和积累,使"全球治理"变得日益必要和迫切。建构什么样的全球治理理念,遵循什么样的治理路径,采取什么样的治理方式,将极大地影响着各个国家,以及各国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中国正在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和治理机制变革的推动者,并正在积极构建中国自身的全球治理战略。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既有利于促进中国的持续繁荣和发展,也有利于世界的发展。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前景光明,但必须化解一系列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45.
在全球化的进程当中,宗教发展已经很难“遁世”、“隐居”,更不可能独善其身。虽然现代化是推动全球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在现代化之前,早已出现了全球化的基督宗教、伊斯兰教、佛教等跨国界发展。从治理的向度来说,宗教发展融合了国家、市场、社会的对立关系,重新创造性的结合国家、市场与社会,引导世界走向善治。而宗教组织要寻求全球性的发展甚至推动全球公民社会的实现,就有赖于跨国社会运动组织的发展。因此,如果20世纪的政治遗产是民族国家组成的世界体系,那么21世纪就是建构一个善治的全球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46.
非政府组织参与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培峰 《学海》2005,(5):49-57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低参与的社会,民间组织处于被抑制状态。20世纪50年代以后,民间组织经历一个政治化的过程。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体制改革和社会利益的分化,非政府组织及其参与问题重新凸显于中国社会。非政府组织在环保、计划生育等低政治性领域发挥着较大的作用。非政府组织的行动与政府的互动,将推动中国政治从控制走向善治。  相似文献   
47.
对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的思想进行剖析,认为慧远提出了处理王法和佛法关系的原则:占信徒人数最多的在家奉佛者必须遵守王法和纲常名教;统治者应当尊重出家僧尼“方外之宾”的特殊身份,允许他们不礼敬君王;僧众通过传教对民众进行教化.为社会治理安定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48.
盛凌振 《学海》2011,(6):106-110
良好的社会秩序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在我国当前的社会发展中,以政府为核心的治理体系得以初步建立,本文正是从低度政治、动态稳定和政府善治的角度,探讨了当代政府治理的发展特性和建构策略,以期发掘和谐社会秩序建构的路径。  相似文献   
49.
一、尊道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道",是先哲深入观察自然、深刻研究自然规律的结晶。正因其研究的是无所不包的宇宙,所以其价值具有最高的科学性和普适性,是人类一切社会文化活动的总纲,远远高于单纯研究具体某一学科、领域的学说。从语言逻辑、修身养性、地理环境研究、用兵制胜之道、社会治理到治国方略,无论什么样的学派,无论其如何博大精深,总不能超越"道"的范畴,都只是"道"文化的分支。唯其如此,"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  相似文献   
50.
一、耶稣基督直接挑选门徒在耶稣时代,亲自召叫了十二位宗徒作为教会的奠基石(参阅前文:基督永恒———主教是宗徒的继承人)。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之后,宗徒们便开始四处传教,宣讲天主之国的来临。主教是由天主制定继承宗徒位者,藉赐于他们的圣神被立为教会中的牧人,使之成为教义的导师、神圣敬礼的司祭和治理的服务者。主教们一经祝圣,就同时接受圣化、训导及治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