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5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31.
《佛教文化》1993,(2):6-6
有一次,一位中年朋友若有所悟地对赵朴老说:“我现在想通了,干什么事都当作还债,这样就没有烦恼了。”朴老纠正他:“不!不是还债,是报恩。人的一生报恩是无尽的。”还债与报恩,从表面上很难区别,但究其内涵则是不同的。还债是被动的,报恩是主动的;还债无奈,报恩自愿。因此,其思想境界自有高低之别。按佛法来说,还债是业力,报恩是般若。赵朴老是按佛法予以纠正的,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佛是怎么说的。  相似文献   
132.
<正>在东方宗教中,特别是发源于印度的宗教,其中往往多有神秘主义的内容,诸如佛教中多讲对某种宗教观念或境界的"实证":印度教中,特别是讲瑜伽的部分,则谓之"亲证"。近世以来,因西方现代文化的冲击,科学理性在东方各国中也逐渐形成了启蒙思潮,这对那些古老的宗教也  相似文献   
133.
正如何论定原始佛教对于阿罗汉的立场?又如何论述阿罗汉呢?"阿罗汉"在原始佛教的地位中,被视为是最高层次的解脱之目的,同时也是修行最终果位。倘若我们要厘清"阿罗汉"的本身概念,就必须追溯古印度社会当时对于人一生的基本看法与规划。古印度时期,把人生分为四个阶段,称为"四修行处所"(或曰  相似文献   
134.
田素良 《天风》2014,(6):49-51
基督徒的一生必须遵循主耶稣的教训“你若愿意人怎样待你,你就要怎样待人”,这是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八陡镇的念红养老院院长焦念红弟兄在教堂见证会上的肺腑之言。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信赖上帝的大能,以超人的能力和毅力,  相似文献   
135.
136.
“念”是王龙溪思想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 ,基于“本念”与“欲念”、“正念”与“邪念”的区分 ,龙溪晚年反复强调的一念工夫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当“念”作为本念与正念时 ,一念之微的工夫便基本上相当于心体立根的先天正心之学 ,这时作为良知心体直接发动之端倪与萌芽的“一念之微” ,龙溪又称之为“几”,一念工夫于是相应展开为“知几”、“庶几”与“审几”的工夫 ;当“念”作为欲念与邪念时 ,一念之微的工夫便相当于后天的诚意工夫。但由于“念”构成意的最小单位和瞬时状态 ,较之一般意义上的诚意工夫 ,用力于一念之微的诚意工夫又更为深邃绵密。因此 ,作为一体两套的完整的致良知工夫论 ,龙溪的一念工夫不仅在自己的思想系统内统合了用力于良知心体的先天正心工夫和用力于经验意识的后天诚意工夫 ,更使王阳明以诚意为中心的致良知工夫论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  相似文献   
137.
生命科学和医学科学提出了许多有关教育、伦理、法律和社会的重要问题,这些问题需要从本地、本国、国际等不同层面加以考虑。在第七次及以前历次筑波国际生命伦理学圆桌会议的讨论结束之后,在《优巴斯亚洲及国际生命伦理学杂志》陈述了其目标之后,在该杂志上的不同观点争论了十年之后,优巴斯伦理研究所和在本宣言上签名的人士,希望对国际生命伦理学强调下述原则:  相似文献   
138.
学诚 《法音》2004,(10):3-4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教同仁、各位朋友:在全国各族各界人民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五周年即将来临之际,我们十分高兴地迎来了“中宗和”成立十周年纪念。十年前,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直接关心下,由著名宗教界领袖赵朴初居士和丁光训主教发起,全国各大宗教团体及其代表人士组成的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在京宣告成立。十年来,在党中央的重视和关怀下,“中宗和”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各项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在今年三月圆满完成了换届工作,选举产生了第二届“中宗和”委员会。十年来,“中宗和”在加强我国…  相似文献   
139.
文溪 《佛教文化》1997,(4):23-23
这一段话引自明代天台宗高僧智旭所著《阅藏知律》,充分表现了天台宗的思辩方式。天台宗的思想修养、宗教体验,不主张一味追求远离尘世的绝对纯净的境界。它认为这种境界不是一般人可以在当下就得到的。一般人是凡夫俗子,凡夫俗子一动念就是妄念杂念;但一定不能厌弃这此妄念杂念,要善于把握它们,利用它们做材料,达到向纯真圣洁的转化。天台宗这样主张,是因为它认为凡夫俗子的每一个闲念中,都包含着十种境界,最高是佛,最差是地狱;还包含着十种性质和现象。也就是说,在人。C之中,有善也有恶,有好也有坏,是复杂的而不是单一的…  相似文献   
140.
五台山记     
朱运峰(1862—1933),青海省西宁市人。清末贡生。于光绪丙午(1906年)参加礼部在京考试后供职晋省代州。辛亥年(1911年)农历四月十八日至二十二日,游览五台,记录见闻感受甚详,是为“五台山记”。该文写法以时间为经,各台寺观景物为纬,白描勾勒,错落有致;萦念五台山之情,流连山水之思,溢于言表;叙议嵌合,亦复自然生动。其中提到在“十方堂”遇到来自西宁的僧人,一边喝着家乡的牛奶茶,一边听操着西宁方言的同乡谈禅,非常惬意,认为是“夙缘”,可算一个有趣的插曲。可以想见,在那交通不便的年代,从遥远的青海西宁到山西五台,正如作者所说:“历经幽险,车殆马烦,不以为苦者,游五台偿宿愿也。”现在我们把镜头的流光,倒溯到八十年之前,借助一位青海文人的眼睛,让读者诸君神游彼时五台情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