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5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汉画像石中有关蟾蜍的题材比较特殊,蟾蜍常口含仙草,或捣制仙药,或与西王母、嫦娥相伴,这些画面蕴涵着较深的文化意蕴:反映了古老的蟾蜍及蛙崇拜,揭示远古时期对女性的生殖崇拜心理.反映了战国秦汉时期的羽化升仙思想及人们对仙药的渴求.中医针灸类书<黄帝虾蟆经>,其书名及书中的针灸随月避忌之法,体现了蟾蜍为月精观念对医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62.
道教医学与中国古代的思维模式和哲学思想紧密联系,形成了一整套独具特色的传统养生文化。其养生方法简便易行,直到现在仍不失其可贵的价值。  相似文献   
63.
科学证据不仅在司法审判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在科研成果的评价中也是不可取代的,但是在审判和科研成果评估中,对“科学是什么”这样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科学哲学问题,历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通过美国止吐药本涤汀前后历时20年的审判历程,突出科学哲学在医药审判实践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64.
该文用配对比较方法,从夫调谐波的数量对谐波筛的影响(实验一)、失调谐波的位置(实验二)以及谐波相位与其失调幅度之间的相互作用(实验三)等三个方面对失调谐波的分离机制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1)多个谐波同时失调时其失调效应要比单个谐波强,即谐波失调存在累积效应;(2)谐波次数不同,其失调效应也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与谐波和共振峰之间的距离有关,谐波越靠近共振峰,其失调效应越明显,但对由等振幅的谐波系列构成的复合声而言,高次谐波的失调效应比低次谐波弱;(3)谐波相位对其失调效应产生间接影响,这种影响与谐波的起始振幅有关,当相位为π/2和3π/2时,失调效应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65.
采用偏好、自由联想、字根补笔和字辨认等4项任务观察一例单纯性右侧基底节损伤遗忘症患者和两组正常对照的启动效应。结果发现:(1)该患者知觉性启动效应障碍、而语义性启动效应正常。认为知觉性启动效应的神经学基础可能在基底节。(2)该患者知觉性启动效应与语义性启动效应分离。认为神经组织的损伤可导致不同形式启动效应的分解,提出内隐记忆或启动效应的不同形式可能存在不同的神经学基础。  相似文献   
66.
性别加工的记忆效应与内隐性别刻板印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葛明贵 《心理科学》1998,21(3):238-241
本研究以72名在校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心理过程分离程序,探讨了不同性别加工学习条件下被试的记忆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在两性角色行为特征的认知过程中,意识过程和无意识过程对记忆效果的影响是不同的。有意识的外显记忆效果,两种条件无显著差异;但在无意识的内隐记忆效果上差异显著,反映了一种对女性另眼相看,严格苛求的内隐性别刻板印象。  相似文献   
67.
通过两个实验从内隐和外显两个层面考察低地位群体内-外群体评价的差异效应特征。实验1选择低地位群体大学生,采用加工分离程序考察其对内群体和外群体的内隐以及外显特质的评价;实验2采用任务分离范式,从内隐和外显两个层面考察低地位群体对内-外群体评价的差异效应特征。两个实验发现,在外显层面,低地位群体对外群体评价更高,表现为外群体偏好,但无内群体贬损;在内隐层面,能力维度的内-外群体评价的差异效应特征为外群体偏好和内群体贬损,而在热情维度则表现为外群体贬损,即低地位群体对内-外群体的评价模式出现了外显和内隐分离现象。两个实验共同说明低地位群体成员对内群体和外群体的评价具有内容多样性和心理水平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68.
客体与空间工作记忆的分离:来自皮层慢电位的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沃建中  罗良  林崇德  吕勇 《心理学报》2005,37(6):729-738
利用128导事件相关电位技术,采用延迟匹配任务的实验范式,测查了16名正常被试在完成客体任务和空间任务时的皮层慢电位(slow cortical potentials,简称sp成分),实验发现:在后部脑区,客体工作记忆与空间工作记忆在慢波活动的时间上存在分离,空间任务更早的诱发出负sp成分,并且空间任务激活更多的后部脑区;左下前额叶在客体工作记忆任务与空间工作记忆任务中都有激活,并且激活强度不存在显著差异;背侧前额叶主要负责客体信息的保持与复述,但左右背侧前额叶的激活强度存在不对称性。  相似文献   
69.
维度的结合与分离对归类不确定性预测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莫雷  赵海燕 《心理学报》2002,34(5):28-37
探讨在归类不确定的情境下目标与预测特征两个维度的结合或分离对被试特征预测的影响。共包括 3个实验 :实验 1在Murphy和Ross的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非靶类型中目标及预测特征的基本概率 ,考察被试的特征预测是否会受非靶类型信息的影响。实验 2探讨非靶类型的目标与预测特征结合与否是否会影响被试预测特征时对非靶类型信息的使用。实验 3探讨提高靶类型中目标与预测特征结合的比例是否影响被试对特征的预测。结果表明 :当非靶类型中目标与关键特征处于分离的状态时 ,被试在进行特征预测时没有利用非靶类型的信息 ,符合单类说的假设 ;而当非靶类型中目标与关键特征结合时 ,被试在进行特征预测时则会利用非靶类型的信息 ,符合Bayesian规则 ;靶类型中的目标与关键特征结合的比例提高 ,被试对特征预测的概率也随之提高。据此 ,本研究将目标与预测特征结合比例这个变量加入Bayesian规则的计算公式 ,对该预测模型进行了修正  相似文献   
70.
知觉与行为的分离是指人的视觉对物体的知觉与对行为的控制属于两个不同的系统。最早人们从临床病例中发现存在知觉与行为的分离,以后Aglioti等利用铁钦纳错觉实验证实正常人中也存在这一分离现象。一些研究者将两者的分离看作是两个不同视觉皮层通路(腹侧知觉系统和背侧视觉运动系统)的结果。围绕这一分离现象的实验和假说引发了不少的争论。该文回顾了十年来利用错觉实验所做的众多验证性研究,分析了支持和否定分离现象存在的各类证据,对一些重要结果和观点进行了总结,并由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