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87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140篇
  2013年   84篇
  2012年   187篇
  2011年   184篇
  2010年   156篇
  2009年   141篇
  2008年   152篇
  2007年   158篇
  2006年   192篇
  2005年   138篇
  2004年   89篇
  2003年   102篇
  2002年   86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制度公正与社会和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制度公正与社会和谐代表了一个“好”社会理想的两端:公正是最低限度的好社会,而和谐是最大程度的好社会。对于社会的和谐运行来说,制度公正是基本要求,但仅此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发育公民的另一种道德内驱力——仁爱之德。而发育公民的仁爱之德,必须从构建公正的制度规则和坚固制度公正这个道德底线入手。  相似文献   
32.
公平正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形态下体现出不同的时代性内涵和特征.公平正义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特征,有着特定的时代内涵.形成公平正义的利益格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它需要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法律制度、司法体制机制、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制度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33.
本文以在中国境内举办的宗教心理学学术会议和中国知网为平台,将2014-2018五年间的会议论文、期刊论文、学位论文和出版图书作为文献整体,采用文献计量法统计分析其宗教类别、研究方法、文章体裁、作者特征等方面的数据信息,以期通过量化分析,为构建宗教心理学的中国学术话语体系以及为中国宗教心理学的学科制度建设和未来发展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4.
心理健康服务的文化胜任力随着欧美对多元文化群体的重视而逐渐发展起来。该领域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论取向及相应的实践策略。内容取向关注静态的、结构化的文化胜任力; 过程取向则关注动态的、非结构化的文化胜任力。两种取向的异同体现了文化胜任力的研究和实践中对文化特异性和普遍性因素的平衡。在此基础上, 本文最后讨论了如何参考国外经验, 立足中国现实问题和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大背景, 来发展中国的文化胜任力。  相似文献   
35.
从信息加工视角探究个体对医疗信息的风险感知过程, 通过医疗信息来源、医疗信息内容与呈现形式和信息加工主体三个方面归纳其影响因素, 并基于经验-分析式加工理论和字面-要义加工理论探讨医疗信息风险感知的认知机制。今后研究可更注重医疗信息风险感知的通用研究与特殊主题研究的平衡、风险感知测量工具的规范性与特异性的结合, 并立足于中国医疗体系建立具有循证依据的预防措施和配套政策。  相似文献   
36.
中国文化有着辉煌的历史,其中先秦文化思想的精华是十分宝贵的精神遗产。如整体系统思想、依存互变思想、平衡和谐思想、预测思想、重视人与实践的思想等,对于大学在制度文化建设中开阔思路、正确定位和指导工作实践,实现大学制度文化建设的目标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7.
焦长权 《学海》2022,(6):19-30
差序格局在“推己及人”的过程中具有明显的结构性特征,某些圈层更加硬和实,另一些圈层则更加软和虚,体现在丧服制度中就是期服、大功服和缌麻服这几个“节级”的特殊性。同时,差序格局中的各圈层也不完全处于同一平面,某些圈层“悬浮”于己身所在圈层之上,某些圈层则下沉到这一平面之下。差序格局具有“尊尊”维度,是一种立体性的差序格局。  相似文献   
38.
《中国宗教》2006,(5):62-62
胡诚林在2006年第2期《中国道教》上发表文章《试谈道教文化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章认为,大力弘扬无为之德,倡导“无为而无不为”的精神内涵,是当代道教济世利人、服务社会,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的途径与内容之一。无为是有为的基础和前提,“有所为,有所不为”是无为到有为的认知和选择层面。要想有作为、作为好,必须“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弘扬、倡导道教“无为之德”对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清心寡欲、为而不争、谦让奉献的无为境界,能引导人心向善,  相似文献   
39.
"以病人为中心"医疗服务模式的理念与发展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纵观20世纪医疗服务的发展历程,医疗服务的发展经历了“以疾病为中心”的传统医疗服务模式到“以病人为中心”的新的医疗服务模式的转变;目前,以“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式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医院改革与发展的主题。因此,在阐述医疗服务模式变革与发展的基础上,系统论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式的内涵与特点,新的理念、新的认识,也带来了新的希望,新的医疗服务模式将不断地改善与提高人们的健康状况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0.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明确国体、政体以及政党制度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的性质和作用,是我们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中的一项历史性任务.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巩固和完善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保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巩固和完善中国特色的国体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要求;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巩固和完善中国特色政体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方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